当前位置:植保小说>其他类型>血酬定律> 十二、白員的勝局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十二、白員的勝局(1 / 2)

官家的一個名額,總要由六、七個人共用。現代人會稱這些人為「超編人員」,超出三、五成不妨如此稱呼,如今多餘部分是正額的五、六倍,這些人及其所屬的集團要叫什麼名字呢?

【正名】

二○○二年春節期間,我閒翻顧炎武的《日知錄》,忽然被一句話觸動,心中大震,繞室疾走,浮想聯翩。下邊抄錄這段話:

一邑(縣)之中,食利於官者,亡慮(大約)數行人(古軍旅一行為二十五人),恃訟煩刑苛,則得以嚇射人錢。故一役而恆六七人共之。?

這裡描繪了一種常見現象:官家的一個名額,總要由六、七個人共用。那麼,我問自己,這多餘的五、六個人及其所屬的集團叫什麼名字呢?

現代人會稱這五、六個人為「超編人員」,古代則把多餘的公家人稱作「冗員」。超出三、五成不妨如此稱呼,如今多餘部分是正額的五、六倍,究竟誰超誰?誰是誰的「冗」?最不像話的是:「超編」和「冗員」一樣,都特別強調了這個集團的附屬性質,似乎他們只是贅肉,沒有腦袋和四肢,不是一個相對獨立的利益主體,沒有自己的追求和生命,竟不肯從正面給人家起一個名字。這樣做有助於掩飾重大問題,卻很不公道。

其實,描述這個集團的文字並不少見,各個分支的學名和諢名也傳下來不少,例如「傳奉」「小書」「白書」「幫虎」「小牢子」「野牢子」「白役」等等。其中較有概括性的是「白役」。「白」可以理解為白丁或白幹,非官身而做官事,不領工資而做官事,這就是白役。《漢語大詞典》將白役定義為「編外差役」。

我國古代官府的幹部職工分為官、吏、役,「白書」單指編外書吏,見於清代四川巴縣檔案?,詞典和正史上都查不到。「白役」一詞流行稍廣,卻偏指差役。這兩個詞中都沒帶官員的位置,很不尊重領導。為了彌補這個缺陷,我們不妨依據「白役」和「白書」的造詞法?,生造它一個「白員」。「白員」是白役和編制外官吏的統稱。

我有一個猜想:中國歷代興衰,與這個未曾命名的社會集團有密切的反比關係——白員興則社稷衰。而且,歷代都不缺少明白這個道理的人,卻又根除乏術,屢戰屢敗。在為這個猜想求證的過程中,我發現自己做過五、六十條與白員相關的筆記,又幾十次上百次地視而不見,與這個規模超過官吏集團的龐然大物擦肩而過,真所謂「有眼不識泰山」。這回不能再讓它溜了。

【朱元璋的發現】

洪武十九年(一三八六年),松江府的吏卒違法害民,都察院窮追根由,揭露出一個特殊群體。

都察院近似如今的監察部。松江府位於今日的上海市松江縣,下轄上海縣和華亭縣。如果以當政年頭計算,洪武十九年相當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九六八年,正是文化大革命如火如荼的年代。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幹勁十足,試圖建立一個乾淨的社會,在審案子的時候講究「瓜蔓抄」,刑訊逼供,內查外調,最多時一個瓜竟能牽扯出二萬多個大瓜小瓜。這次在松江府順藤摸瓜,又牽扯到蘇州府,結果發現了一個兩千八百七十一人的害民集團。

朱元璋詳細描寫了這個發現。他說,松江府有一批不務正業的人,專門依附衙門裡的役吏皂隸,藉官府之威害民。這些人自稱小牢子、野牢子、直司、主文、小官、幫虎,僅松江一府就有一千三百五十名,蘇州府還有一千五百二十一名。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