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植保小说>其他类型>西汉那些事儿:草根皇帝刘邦> 第83章陈平献策离间计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83章陈平献策离间计(1 / 2)

刘邦号召诸侯西进伐楚,在修武这个地方,陈平来投。陈平通过魏无知等人引荐,见到刘邦。第一次面试,顺利过关,享受到高规格待遇。

这种待遇,引发很多人不满。彭城惨败后,陈平声望一落千丈,就被人借题发挥,说他长得帅,只是徒有虚表。

其中有两个重量级别人物出来反对,一个人叫周勃,另一个叫灌婴。这两个人都是跟随刘邦第一批打天下的人物,都立下赫赫战功。

这两位反应的意见,刘邦不仅会听,还要引起足够重视。这两个人的话,也代表着多数人不满。

刘邦打了败仗,心情很郁闷。又听了有关陈平黑历史,更加生气。这些黑历史,包括盗嫂昧金、侍魏不容、归楚不忠等。

通过这些黑历史,他们表达了几个态度:陈平品行不端;徒有虚表;变化无常;反复乱臣。

最后得出一个结论:陈平这样的人,不能用。

刘邦正愁打了败仗,满身怒气没地方发泄,先找来一个人问责。这个倒霉鬼就是举荐陈平的人:魏无知。

巧的是,这段对话被太史公记录了下来。

来看一下很多人都在嫌弃陈平,撇清关系的时候,魏无知是如何自保。

刘邦将陈平黑历史材料扔在魏无知面前,怒声质问:你怎么能把如此劣迹斑斑的人,举荐给我。我用了他,被天下人耻笑。你说,我该怎么办。

有关陈平的黑材料,摆在魏无知面前,他想反驳,也很难。此时,魏无知的处境很尴尬。

说,会得罪周勃、灌婴等跟随刘邦打天下的人。

不说,会被刘邦问责,说他识人不明,也会有连带责任,更相当于给自己一个响亮的耳光,还不能喊疼。

按理说,一般人遇到这种情况会很慌张,主动认错。毕竟,上级说你错了,你反驳,就是错上加错。这也是现代人经常会遇到的一个问题:如何应对上级。

魏无知很聪明,说了一句很有水平的话,概括起来,两个方面:能力与品行。

魏无知既不承认有错,也不推卸有错,而是说了这样一句话:我所言者,能也;你所问者,行也。

这句话,魏无知表达了一个意思:他看重陈平的能力,刘邦看重陈平的品行。

随后,魏无知,又表达了为什么要举荐陈平,他说了两个人的名字:尾生、孝己。

尾生这个人物,并不陌生。春秋时期有一位叫尾生的男子与女子约定在桥梁相会,久候女子不到,水涨,乃抱桥柱而死。他留下了一个成语:尾生抱柱。

后世用尾生抱柱这个成语,来比喻坚守信约。

孝己这个人物,就比较陌生。他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叫祖己。他是殷商武丁时期的人物,是武丁之子。他曾劝谏武丁修德政,也是一个大孝子。他每晚要起床五次,看父母是否睡得安好。

这个人也留下了一个典故:孔雀鸣鼎。

魏无知提出这两个品行兼优的人,不是为了打自己的脸,而是为了借题发挥,进一步论证自己的观点。因此,魏无知趁机提出了一个反问句:这种人对现在有用?

随后,魏无知摆明一个观点:他举荐陈平,是看到对方的能力,对现在有用。至于,他的品性如何,就不在他考虑范围。

简单说,魏无知表达了一个意思,陈平是有用人。

同时,他这个观点,也给刘邦出了一个用人难题:德与才,哪一个更重要。

魏无知和刘邦这段对话,让我联想到一个情节。那就是战国时代,魏文侯任用吴起,遭到朝臣反对,还被人拿出黑历史。

魏文侯很生气,找来举荐人翟黄问话。(魏文侯和翟璜之间的对话,这里就不多说了。大家感兴趣,欢迎看《战国风云人物君王篇之魏文侯》)

有句话说的不错,书到用时,方恨少。

魏无知能够说出水平高超的话,他定是读书人,也爱看史书。

刘邦没有问责他,魏无知顺利过关,没有得罪任何人,保住陈平,也保住自己。后来,陈平为了感恩,刘邦念其功劳封侯。陈平说了魏无知几句好话。刘邦封魏无知为高梁侯。这就是后话了。

刘邦没有问责魏无知,他也找不到理由。毕竟,举荐人才,是臣子本分。用不用,是主君要考虑的事情。再说了,儒家循规蹈矩,刘邦不喜欢。刘邦喜欢的人只有一种:对他有用。

为了安抚,其他部将,刘邦做了一件事,找来陈平,当面询问。

那么,陈平又会如何回答,顺利过关。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