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植保小说>其他类型>西汉那些事儿:草根皇帝刘邦> 第77章张良下邑定策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77章张良下邑定策(1 / 2)

彭城大战,项羽反败为胜,刘邦从天堂掉入地狱。尽管,刘邦输得很惨,状况十分狼狈。幸运地是,刘邦从战乱之中逃了出来。汉初那些被封侯及嫡系主力,也没有遭到重创。

刚经历大败之后,刘邦仓惶逃命,开始了新一轮战略。也可以说,彭城大战,刘邦虽败,保存了主力。但,其他诸侯王损失惨重。

刘邦没有遭到重创,输得彻底,他要感谢几个人。

第一位夏侯婴。

夏侯婴誓死追随刘邦,不离不弃,也没有反心。不仅助其杀出重围,还救了刘邦子女。

同样是战败逃亡,陈胜的结局,是被车父庄贾杀害。刘邦逃出生天,这就是差距。夏侯婴保住刘邦的命,以及未来储君和公主的命。

第二位要感谢吕泽。

吕泽是刘邦妻兄,彭城之战前,他驻军下邑。

下邑在泗水郡与砀郡交界,属于砀郡。

刘邦战败逃亡,选择投奔的人:吕泽。

吕泽稍有异心,刘邦就悲剧了。或许,就不会有汉高祖那些事儿。足以见得,吕泽这个大舅哥,是发自内心支持刘邦的事业。所以,刘邦能够得天下,有吕泽一份功劳。

至少,在彭城惨败之后,吕泽接纳刘邦,没有杀了他,将其脑袋送给项羽。

第三个人就是张良。

彭城惨败,对刘邦而言,不是损兵折将,而是对他自信心沉重打击。刘邦和张良在下邑说的那段话,被称为下邑之谋。

也可以叫张良下邑定策。

这是刘邦称王后,人生第一次遭遇重大挫折,让他陷入低谷、迷茫。这也是张良人生走向巅峰。

来看一下,刘张二人之间精彩对话。

刘邦从人生巅峰,跌入万丈深渊。历经惨败后的刘邦,心情很沮丧,甚至有点万念俱灰。

他说了这样一句话:吾欲捐关以东等弃之,谁可与共功者?

这句话,看出一个现象:刘邦为了想赢,不惜任何代价。

然后,又出了一个现象:大家都很安静。

这也不怪这些人拿不出方案,毕竟,刘邦阵营刚打了败仗,士气很沮丧。这个时候,大家都还没有从恐惧之中走出来。怎会有办法,反击项羽。

张良有办法,但,他不说。因为张良明白一个道理,在公众场合不能随意发言,要懂得保持沉默。

张良是聪明人,有大智慧。他知道干大事地人,要做什么事,知道的人越少越好。

刘邦也觉得奇怪,张良办法最多,也没有什么能够难住他?

现在,他却不说话。连,一句安慰的话都没有。莫非真的是他大势已去。等到人都离开,张良和刘邦提了三个人。

这三个人,就是被后世誉为汉初三将:韩信、彭越、英布。

张良先说了,为什么要提这三个人:

九江王英布是猛将,他从骊山刑徒到封王,割据一方。他若助刘,西楚南方不稳定,就能拖住项羽,进而为刘邦争取时间恢复力量。

彭越在梁地反楚,能够对项羽粮道及后方安全造成威胁。

只要彭越、英布加入,项羽南北受到威胁,就不敢放开手脚与刘邦决战。

彭城之战后,很多将领都在相互诋毁,有自己小心思。张良观察到一个人。

这个人就是韩信。

他败而不乱,从容反击,能够想到下一步作战计划。韩信虽年轻,却有强大的心里抵抗能力。这是将帅之才,必备因素之一。

刘邦阵营之中缺少的就是这种能够谋全局、做事有担当的大将。所以,张良对刘邦说了这样的话:汉军将领中唯有韩信可以托付大事,独当一面。

可见,韩信言行举止,给张良留下了很好印象。连曹参、樊哙、周勃等沛县反秦将领,都没有得到推荐。

刘邦听了,也认为张良提出的这三人很不错,能够解他目前困境。同时,他有一个疑问:彭越、英布会加入汉军阵营,反项吗?

简单说,他们凭什么会在刘邦实力弱小的时候加入?又怎会傻到,项羽达到人生新的巅峰的时候,举起反楚旗帜。

彭越和刘邦有两面之缘,交情不深。如今诸侯王都背弃他,叛汉归楚,投靠项羽。彭越会选择跟他?英布跟项羽反秦被封九江王,他会反项?

至于韩信,虽被拜为大将军,也提出定三秦大战略。刘邦对他也没有足够信任。否则,彭城大战,就该让他指挥。

刘邦心里也犯嘀咕,韩信没有实战经验,能成事?

与其说让韩信统帅三军,还不如说将三军交给曹参、周勃、樊哙等将领。毕竟,这三个人跟刘邦反秦,患难与共,建立了深刻的革命友谊。最主要的是这三人,得到刘邦充分信任。

再加上韩信叛项投刘,现在刘邦大势已去,韩信会不会再次反叛?

这都是刘邦要考虑的因素。

张良不愧是洞察秋毫,看到了别人看不到的地方。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