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植保小说>其他类型>西汉那些事儿:草根皇帝刘邦> 第68章萧何月下追韩信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68章萧何月下追韩信(1 / 2)

按照野史记载,韩信是个二十几岁的年轻人,他没有显赫家世,也没有雄厚背景,更没有出类拔萃的名声,也没有人举荐。他还是从项羽那边,跟随刘邦入汉中。这样的人,在刘邦这里,也难混出头。

《淮阴侯列传》告诉我们,韩信叛楚归汉,也混得不好,还差点被斩。

史料没有记载,韩信犯了什么错,被斩。但,说了一个情况,是被连坐。

发挥脑洞想象一下,韩信究竟是犯了什么事?

按照楚怀王之约,刘邦第一个打进咸阳,他应该是关中王。项羽负约,封他为汉中王。刘邦从富饶之地,进入交通不便之地,他不高兴。他手底下的将领,也不高兴。

刘邦没有选择,他不高兴也要去汉中当王。毕竟,他打不赢项羽,只能忍。幸运地事,刘邦掌管三个郡,地盘还不小。

部将不高兴,就要去做高兴地事。于是,刘邦军中出现了一个现象,大面积逃亡。

据史料记载,逃亡的中高级将领有数十位,更别提将士。韩信叛楚归汉,也没有得到重用。韩信也认为汉王不过如此,跟他混没前途。因此,韩信打算另谋出路和几位同道者一起逃离汉中。

结果,韩信运气差点,没有逃掉,被抓了回去。

刘邦等高层为了避免逃亡现象大规模发生,想了一个办法:杀鸡儆猴。

很荣幸,韩信和十三位将士,被选中。

刘邦为了表示对这件事很看重,派了一个德高望重的人去监斩。

这个人就是夏侯婴。

毕竟,夏侯婴是刘邦司机,深得信任。他手中还有一支车兵,立下显赫战功。他负责监斩,才能达到震慑效果。

韩信前面十三个人都被斩,下一个轮到韩信。其他人面对死亡,要么哭哭啼啼,要么求饶,要么默不作声。

危急时刻,韩信想了一个办法自救。

这个办法就是发表临终感言,也可以叫遗言。用现在的话说,死到临头,还有什么话说。

韩信发表临终遗言,不能说太多。毕竟,你说了一大堆废话,等待你的结局,还是被杀。

因此,韩信临终遗言,字数要短,观点要醒目。还要吸引夏侯婴的注意。说这句话的时候,时机也要把握好。语调、神情也要到位。

最好要表达出为什么不能杀我!

生死攸关面前,韩信先保持镇定,视死如归,说了十二个字: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

韩信这句话表明了两个观点:

1、刘邦不是想要得天下吗?为什么要杀给他打天下的人。

2、韩信表明自己是有用之人,可以助刘邦打天下。

韩信成功了,吸引了夏侯婴的注意。夏侯婴没想这个人在临死前能够发出这样一句不寻常话,定是不简单。

夏侯婴也给我们留下了关于韩信的人物形象:高、壮。

韩信最后一博,视死如归,看着夏侯婴。夏侯婴从韩信那句话,以及平静的眼神看到了这个人不一般。

夏侯婴释放了韩信,与之交谈。

虽然史料没有记载夏侯婴和韩信具体谈论了什么。但,谈论话题,保住韩信不被杀。

发挥个人脑补,他们的谈话内容,包括两方面。

做人的基本礼貌:问一下对方的姓名,年龄,人生经历,犯了什么错。

军国大事:你为什么说这句话?你有什么本事?汉王如何才能得天下。

夏侯婴问话的中心思想是围绕韩信临终遗言展开。很显然,夏侯婴关心的不是韩信生死,而是刘邦如何得天下。

行刑停了,韩信暂时逃过一劫。但,韩信还要说出,不能被杀地理由。

好在韩信没有被死亡吓破胆,他的心理素质不错,被问话时,没有感到恐慌,结结巴巴说不出话来。他回答很出色,令夏侯婴满意。

夏侯婴和韩信交流,觉得韩信是个难得人才。不仅救下韩信,还把他推荐给刘邦。

刘邦入汉中不开心,将士逃亡令他心情烦躁。

夏侯婴举荐韩信,刘邦没觉得有啥特别,也没看出这个年轻人有什么本事。为了照顾夏侯婴情绪,还是封了韩信一个官:治栗都尉。

这个官,相当于现在的后勤管理处长。

治栗都尉的职责,是掌管筹备军粮。从都尉这两个字来看,刘邦很给夏侯婴面子,给了韩信一个不小的官。

此前没有这个官职,韩信也是第一个当治栗都尉的人。至于这个职务含金量有多高,也不清楚。但,他的职责就是后勤工作。

既然是负责后勤工作,那就要提到一个人萧何。他是刘邦后勤部长,可谓是一把手。

韩信来搞后勤,就会成为萧何手底下工作人员。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