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G(1 / 2)

2005年7月4日

撞击器以三点七万公里的时速撞向了“坦普尔1号”。

正如人们翘首期待的那样,撞击激起了一幕摄人心魄的景象:铜制撞击器犹如一枚微小而坚硬的子弹,从长条马铃薯状的彗核上的一点猛刺了进去。与彗星相比,撞击器的质量微不足道,撞击并没能改变彗星的运行轨道,却造成了一场剧烈的爆裂。从撞击点迸发出的冲击波,白色波浪似的向四面涌去,转瞬之间,在彗核表面升腾起一团由破碎岩石与冰块组成的浓云,在强烈太阳光的照耀下,缤纷绚美。作为7月4日美国独立纪念日的一个献礼活动,此次撞击早已向公众广为渲染。所以,地球上亿万观众通过电视转播和互联网目睹了这场发生在外太空的盛大烟花表演,此时此刻正表现得如痴如狂。

然而,控制大厅里还是一片寂静,工作人员仍有条不紊地忙碌着。在他们心中还有比撞击本身更令他们专注、更令他们着迷的事情——勘探彗星内部结构以及构成物质,这才是本次撞击行为真正的焦点。在一亿多公里外的撞击现场,位于安全位置的飞越舱正在对从彗核内部抛出的喷发物进行透彻的红外线光谱扫描。而更为关键的是,已进入彗核内部的撞击器所携带的光学成像系统经受住了考验,仍然没有停止工作,还在艰难地向地球发送信息。

撞击器拍摄到的彗核内部的高速图像经过计算机的处理放慢,实时地呈现于大屏幕之上。此时的撞击器正在飞速深入,已经穿越了并不厚的岩石表层……约曼斯紧张得屏住了呼吸。

“上帝啊——”不知是谁颤抖地叫道。

约曼斯就像钉子般被钉在了原地,这是一幕人类无论如何也不可能预想到的景象:彗核的内部一片明亮,竟有一大片层层叠叠蜂巢似的网格,所有的格子整齐划一、晶莹透明,无数的蓝色光点在其中不断蹿动、跳跃,以极高的频率组合成一幅幅复杂抽象的图形。不,这不是他所熟悉那个的彗星!约曼斯感到茫然不知所措:这更像是一个巨大无比的万花筒,它瞬息万变,像是在嘲弄人类贸然闯入的莽撞与无知……一股强烈的直觉像一把凿子猛地楔入约曼斯的大脑:一个精妙的运算处理系统,是的,这些网格就如同神经网络一样,运行着某种他无法理解的功能。但现在,这个无比深奥的系统正在分崩离析,水晶般的网格是如此脆弱易碎,它们在撞击器以及从裂口涌进的气流的冲击下纷纷碎裂。

可就在这时,屏幕上的图像凝固,信号中断了。

一时间,控制大厅里一片寂静,谁会想到冰封的彗星内部竟暗藏着这不可思议的网络?这神奇的造物究竟是什么?又是什么样的强大力量创造了它?

十分钟后,约曼斯带着一身的疲倦回到了自己的办公室,一下子瘫坐在椅子上,他太需要对混乱不堪的思维进行一番梳理了。他慢慢地闭上双眼,凝思起来,一个近乎荒诞的想法在他脑海中逐渐成形——正在此时,约曼斯感觉到有人如一阵风似的冲进了房间,他睁眼一看,是克梭,自己的搭档,一名航天工程师。

“又发生了什么?”约曼斯慌忙站起身来。

“真是太神奇了,”克梭气喘吁吁地说道,“就在撞击器信号中断的几秒钟后,地球轨道上的钱德斯x射线望远镜接收到了一大串无法辨识的x射线,讯号来自‘坦普尔1号’。”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