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植保小说>其他类型>燃烧的土地·抗日著名战役录> 第五章 海军江阴防守战和长江中游阻击战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五章 海军江阴防守战和长江中游阻击战(1 / 1)

中国海军自甲午战争遭日本海军歼灭性打击后,一直未能恢复元气。

国民政府定都南京时,海军舰艇总吨位才34485吨。

“八一三”后,国民政府开始注意国防建设,海军方面,在海军部长陈绍宽主持下,也采取了一些措施,主要是购买、制造军舰和整顿江侮要塞。从1932年至1937年,从日本购买了“宁海”号巡洋舰,从德国和英国购买了15艘新式鱼雷快艇,自造了“平海”号巡洋舰和10艘炮艇,并改造了“建安”、“建威”、“中山”等13艘旧舰。

到1937年七七事变前夕,中国海军共有大小各种舰艇120余艘,总吨位约11万吨。但实际作战舰艇仅66艘,计约6.6万吨。海军部队的编制为:

第1舰队(陈季良)辖“海容”、“海筹”、“宁海”、“逸仙”、“大同”、“自强”、“永健”、“永绩”、“中山”、“建康”、“定安”、“克安”12舰,17484吨;

第2舰队(曾以鼎)辖“楚有”、“楚泰”、“楚同”、“楚谦”、“楚观”、“江元”、“江贞”、“永绥”、“民生”、“民仅”、“咸宁”、“德胜”、“威胜”、“江鲲”,“江犀”、“湖鹏”、“湖鹰”、“湖鹗”、“湖隼”19舰,9359吨;

第3舰队(谢刚哲)辖“定海”、“永翔”、“楚豫”,“江利”、“镇海”、“同安”、“海鸥”、“海鹤”、“海清”、“海燕”、“海骏”、“海蓬”、“海析”、“海琛”、“澄海”(“海圻”、“海琛”两舰名义上属第3舰队,实际上直接归军政部领导)15舰,14714吨;

练习舰队(王寿廷)辖“应瑞”、“通济”、“靖安”3舰,5375吨;

广东江防舰队(原第4舰队,冯悼勋)辖“肇和”巡洋舰、“海虎”等炮舰4艘,“福安”运输舰及小型河用炮艇19艘,共7880吨;

直辖舰队辖“平海”巡洋舰、“普安”、“武胜”运输舰及“长字”、“宿字”鱼雷艇,共5825吨;

巡防队辖“顺胜”等舰艇14艘,共4270吨;

测量队辖“甘露”等测量舰艇7艘,共3000吨。

此外,电雷学校辖“同心”、“同德”、“自由中国”号3艘及新式快艇14艘,共约3400吨。

中国海军的舰艇,不仅数量少,而且吨位小,质量差。其中吨位最大(4300吨)的巡洋舰“海析”号,已有近40年的舰龄,系清光绪22年自英国购人的。

清末民初,中国海军在沿海没有镇海、福州、厦门、汕头、虎门等要塞,在长江设有吴淞、江阴、镇江、南京等要塞。至1932年,炮台大多因失修而破烂不堪,要塞火炮亦陈旧落后,基本上没有防御能力。一二八淞沪抗战中,拒守长江门户的吴淞炮台被日军炸毁,根据《淞沪停战协定》,不仅不能修复,而且不许中国军队在那里设防,以致长江门户洞开,日本舰船可以任意进出长江。一旦战争爆发,日海军可在中国沿海任一港口登陆并可溯江深入中国腹地,1933年后,国民政府开始对各要塞进行整顿。主要是加固阵地、检修旧炮、增置新炮和添加各种瞄准观测器材。但由于财政困难,官僚腐败,进展甚慢。到1937年,方将江阴,南通、镇江、南京4个国防要塞和宁彼、厦门、马尾、连云港4个海防要塞修整完毕。据国民政府1937年《全国要塞现状一览表》载,共有炮台41座,各种要塞炮刀7门。

日本是一个岛国,要向外扩张,必须有强大的海军。早在日俄战争开始前,日本即己是世界七大海军国家之一(英、法、俄,德、日、美、意),位居第五。1935年12月9日,英、美、日、法、意五国在伦敦召开第二次海军裁军会议。日本因不满英,美对其限制,于1936年1月16日正式退出裁军会议,大力扩充其海军。至七七事变前夕,据日本《海军要览》记载,共有各类舰艇296艘,1204132万吨。日本海军对外作战,主要为联合舰队(此外有本国警备舰船,练习舰队及补给特务舰,预备舰等)。下辖第1、第2、第3舰队。第3舰队是专为侵略中国组建的。七七事变时,该舰队正在中国沿海演习。事变第二天,海军军令部下令中止演习,进行战备,并扩大其部队,向华东海域集中。淞沪会战期间,第3舰队的编组为:司令长官长谷川清中将,旗舰为“出云”号,辖第8战队,第9战队、第10战队、第11战队、第1水雷战队、第3水雷战队、第5水雷战队、第1潜水战队、“白鹰”舰、“嗟峨”舰、“鹤见”舰、“隐户”舰及第1、第11扫雷队,并配有航空母舰3艘、水上机母舰3艘等。1937年7月28日,日军开始大规模向平津地区中国军队进攻时,为便于在华中地区发动侵略战争,日本政府下令居住在长江流域的29230名日本侨民,撤回日本,同时令专在长江内活动的第3舰队第11战队向淞沪集结,并负责掩护日侨撤退。8月9日,上海发生虹桥事件,第11战队己全部集结至淞沪水域。

中国海军在舰艇数量、火力强度、射击距离,防护能力、航行速度各方面,都与日本海军相差悬殊,根本无力与之争夺制海仅,因而中国统帅部赋予海军的作战任务只是“淞沪方面实行战争之同时,以闭塞吴淞口,击灭在吴淞口以内之敌舰,并绝对防止其通过江阴以西为主。并以一部协力于要塞及陆地部队之作战”。七七事变发生后,中国海军舰艇除一小部分被派赴广东。福建、山东,协助警戒外,主要舰艇49艘,先后驶人长江,集中备战,鉴于日第3舰队不断增加兵力,海军部制定了封锁长江、构成阻塞线的计划,用以防止吴松口外之日舰溯江西进,在淞沪地区中国军队之侧背登陆或进攻南京。由于江阴附近江面较窄,江水深度不大,而且长山一带设有炮台,可控制下游水道,加之江防司令部和电雷学校均位于长山山麓,便于指挥,所以,拟以江阴为主要阻塞线,同时准备在黄浦江口也进行阻塞。

8月11日,首先破除了江阴以下的水道航行标志,派“甘露”、“皦白”、“青天”3艘测量舰及“绥宁”、“咸宁”2艘炮艇,将西周、浒浦口……福姜沙等地各项航行标志全部破除。并将灯塔、灯标、灯船等航标全部用炮击毁。当日下午,中国统帅部正式下达封锁长江的命令。12日夜,陈绍宽至江阴指挥,将预先征集的“嘉禾”号等20艘公、私

(本章未完)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