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植保小说>其他类型>燃烧的土地·抗日著名战役录> 第四章 八一四空战和沪宁制空权争夺战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四章 八一四空战和沪宁制空权争夺战(1 / 2)

1932年一二八泄沪会战时,中国军队没有空军支援,当然也没有制空权可言,日军飞机将第19路军防守的闸北地区,轰炸成一片瓦砾场,军民死伤惨重。国民政府在初步认识到中日战争很难避免的同时,也认识到空军对国防的重要意义。一方面加强空军的领导、健全机构,兴办航校,培训空军人才;一方面增加空军经费,建设飞机制造工厂和从国外购迸飞机以扩充部队。

至1937年七七事变时,中国的空军已初具规模,共有10个飞行大队另6个独立飞行中队,拥有轰炸机137架、驱逐机(当时中国空军称战斗机为驱逐机)121架,攻击机20架、侦察机39架,连同运输、教练等机,总计约600架。飞行人员约300名(包括在校培训学生,作战飞机建制飞行员620人)。

为适应抗战需要,对组织机构进行了调整,最高领导机关仍为航空委员会,并仍由蒋介石兼任委员长,宋美龄任秘书长,周至柔任主任委员。委员会下增设前敌总指挥部,由周至柔任总指挥,毛邦初任副总指挥,具体负责作战指挥。其下再设轰炸、驱逐、侦察3个司令,分领各部队。具体编制及机种、驻地等如下:

空军前敌总指挥部

空军轰炸司令

第1大队(驻南昌)

第1中队、第2中队(各有轻轰炸机9架)

第2大队(驻广德)

第9中队、第11中队、第14中队(各有轻轰炸机9架)

第8大队(驻南昌)

第10中队(轰炸机12架)、第19中队(轰炸机6架),第30中队(重轰炸机6架)

空军驱逐司令

第3大队(驻句容)第7中队(驱逐机9架)、第8中队(驱逐机7架)、第17中队(驱逐机10架)

第4大队(驻南昌)

第21中队(驱逐机10架)、第22中队、第23中队(各有驱逐机9架)

第5大队(驻南昌)

第24中队(驱逐机10架)、第25中队、第28中队(各有驱逐机9架)

独立第29中队(驱逐机12架)

空军侦察司令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