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植保小说>其他类型>燃烧的土地·抗日著名战役录> 序言 正面战场概述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序言 正面战场概述(1 / 1)

1936年11月25日,日本和德国签订《日德关于反共产国际阶定》,形成了“东京——柏林轴心”。从此,世界法西斯势力的两支主要力量结成同盟,组成了一个世界法西斯体系,开始进行称霸世界的扩张行动。

日本于1937年7月7日不宣而战,在中国发动了全面侵略战争。中国人民被迫进行全面、全民族的反法西斯抗战,并很快形成了正面和敌后两个战场。

正面战场,主要是国民党及其国民政府领导的,由于政治、经济、军事等形势的发展变化,国民党及国民政府对日本的政略、战略及正面战场各个时期的作战情况,不尽相同。

从1937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至1945年中国人民获得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八年中,正面战场的作战,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至1938年10月武汉失守为第一阶段;

武汉失守至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为第二阶段;

太平洋战争开始至日本投降为第三阶段。

第一阶段,日本侵略军凭借其武器装备的绝对优势,连续发动进攻,企图在三两个月内击败中国军队,攻占若干重要城市,迫使国民政府屈服,以达到其“速战速决”的战略目的。

中国军队则在“持久消耗战略”的总方针下,节节防守,坚强抵抗,“尔后主动转进,以消耗敌人战力,保存我军主力;以空间换时间,扩大战场、分散敌军兵力”(陈诚:《八年抗战经过概述》),粉碎了日军速战速决的企图。日本法西斯发动侵华战争时,错误地判断了中国国内形势的发展,过低地估计了国民政府的抗战意志,认为“日本一宣布内地动员或大批列车一通过山海关,中国方面就会屈服”;“最大限度,通过保定一次会战,即可解决一切问题。”(日本掘场一雄:《日本对华战争指寻史》)日本陆相松山甚至扬言,“支那事变可以在一个月内完全结束”。日本军部较为谨慎,也估计“大约有两个月的时间可以结束”。但事买是,在16个月的时间里,出征中国的部队,增加到34个师团,使用兵力达68万,从华北、华中、华南三十方向进攻,也未能迫使国民政府屈服。相反,侵华日军却陷入中国抗日战争的泥淖中而无力自拔,不得不同中国进行一场极不愿意的持久战。

七七事变发生后,日本五相会议决定动员40万军队用于侵华战争,7月30日攻陷平津后,日军沿平绥、平汉、津浦铁路,分向山西、河南、山东进攻,同时又增兵华中,进攻上海。激战三月余,11月12日攻占上海,1938年1月后又占领南京。制造了震惊世界的南京大屠杀,使30万已经放下武器的士兵和手无寸铁的民众惨遭杀害。

1938年3月,由山东南下的日军,在台儿庄遭到中国军队的英勇抗击。中国军队获得开战以来的第一次大胜利,使狂妄骄横的日军初步认识了中国人民和军队的抗战意志。不久,日军南北夹击,打通津浦路,占领了徐州。至10月底,攻占了广州及武汉。在这期间,中国军队与日军进行的战役,主要有平津及南口作战、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忻口会战、台儿庄会战、豫东会战、武汉会战和空军的八一四空战、海军的江阴防卫战等。中国军队的广大官兵,以英勇顽强的献身精神,以自己的血肉之躯,阻挡、迟滞了装备、训练均优于自身的日本侵略军,粉碎了日本“速战速决”的战略企图,表现出中华民族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中国军民激昂的爱国热情。

但是,由于国民政府统帅部在具体作战指导上,采取与其总的战略方针不相适应的单纯防御战略,导致了不应有的失败:国土丧失太多,军队损耗过大。16个月中,使日本侵占中国13个省、区,340余座城市,近10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伤亡将士110余万,空军飞机、海军舰艇基本丧失殆尽。这一切,并非完全不可避免。要达到持久消耗战略的目的,本应在战役、战斗上采取积极的攻势防御,以外线进攻的运动战力主,以必要的阵地为辅,而国民政府统帅部却采用与敌人硬拼消耗的阵地战,企图以战役上的持久达到战略上的持久。蒋介石在战前就说过:“我们死伤一个半人至两个人,日本一定要死一个人,但是我们有四万万同胞,他最多只有六千万人口,我们还拼不过他们吗。”(中华民国重要史料丛编——对日抗战期间》续编三)战争爆发后又说,“我们要固守阵地”,“要多筑工事,层层布防,处处据守”。并强调说,“如果我军能屹立如山,坚守阵地,有进无退,等到接近,冲锋肉搏,他们虽有飞机大炮,也无法使用”。(《蒋总统隼》)如果是运动作战,突袭敌人,强调近战肉搏,确可使敌军的飞机、大炮无法使用。但这里说的是防守固定工事的阵地战,怎么可能使敌军的飞机、大炮无法使用呢?这种阵地持久消耗的作战,固然能起到消耗敌人、争取时间的一定作用,但并不适合敌强我弱的实际情况。与拥有地空强大火力的日军对拼消耗,以争一城一地之得失,对抗战是很不利的。蒋介石自己后来也承认:“在湘北战争以前,我们的战略、战术是取守势的,多少是被动的”,“处处只是消极防守,陷于被动”。(《蒋总统集》)白崇禧对此曾作过总结。他说:“我们军事上的失败,可说是由于我们所采取的战术不能与我们的最高战略相适应。”(《白崇禧将军最近言论集》)

尽管统帅部的作战指导方针有失误之处,造成了许多不必要的牺牲、损失,但这一时期正面战场的作战,对整个抗日战争来说,起了巨大的作用。首先,沉重打击了日本法西斯的狂妄气焰,粉碎了日本侵略军“速战速决”的战略企图。其次,对中国共产党敌后战场的建立、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起到支援作用。再次,中国军队英勇抗战的业绩,获得了国际的赞誉,保卫了中华民族的民族尊严,也极大地鼓舞了全国军民继续抗战和争取最后胜利的信心。

第二阶段,日本占领广州、武汉后,战区扩大,战线延长,正面战场中国军队的主力部队未被消灭,国民政府也没有屈服,仍在继续抗战;敌后战场的游击战,严重威胁其后方,日军必须使用大量军队,方能保持“点”、“线”的统治。

侵华日军驻地分散,兵力严重不足,加以国内经济因战争消耗而逐次下降,劳力不足,资源匮乏,正如日军参谋副总长泽田茂所说,“外强中于是我国今日的写照”,因而日本已无力发动

(本章未完)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