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植保小说>其他类型>人文精神的哲学思考> 二十世纪中国知识分子对尼采和欧洲哲学的接受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二十世纪中国知识分子对尼采和欧洲哲学的接受(2 / 2)

尼采是五十年里(1949年之前)最热闹的话题之一(还有进化论,柏格森,杜威,罗素),其余就更可想而知了。

王国维“学术转向”的重要原因:此路不通。他因双重限制而绝望:自身文化传统的限制(只能做哲学史家);社会文化环境的限制(无人对话)。

中国知识分子能以何种方式接受和进入西方哲学,这是值得探讨的。可以设想的方式:

主观的——

(1)作为怀有社会关切的“文化人”,以西方哲学为分析、解决中国社会之实际问题或精神问题的武器,如鲁迅之于尼采,胡适之于杜威,张君劢之于柏格森,陈独秀之于马克思。

(2)作为自成一体的学问家,以西方哲学为形成自己的思想或学问体系的材料之一,如章太炎之于康德。

(3)作为爱好者,以西方哲学为个人精神生活之指导或安慰,如早期王国维之于叔本华。

客观的——

(4)作为介绍者,通过翻译或论述,把西方哲学介绍到中国来。今日中国以西方哲学为职业的人基本上做的是这一工作。

(5)作为研究者,真正进入西方哲学的问题之中,并能够与西方最优秀的研究者展开水平相当的对话。

在今日中

(本章未完)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