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植保小说>其他类型>深层心理学> 第二十二节 逻辑与本能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二十二节 逻辑与本能(2 / 2)

;;;;正因为这种“呼吸”的生理连结性,所以,如果孩子的心灵恢复了健康快乐,就会在无形中影响父母,使他们随之改变。

;;;;在后面的“心理与躯体”分卷中,大家会了解到:父母的身体与孩子也有一定程度的相通性。

;;;;有心理隐疾或多愁善感的孩子,当他看到父母佝偻、虚弱、渐渐老去的身体时,会莫名地无比自责,甚至引发绝望与抑郁。

;;;;仿佛父母即将要与自己“生离死别”。

;;;;这种感觉几乎是无人可安慰的,在普通大众中也会或多或少引起一阵伤感。

;;;;人们只能寻找刺激或麻醉,来转移这种伤感。

;;;;即便是“没心没肺”的人,面对父母的老去,似乎能很自然轻松地接受。

;;;;但是,他们却把这种“伤痛”无形地转移到别人身上。

;;;;所以,在现实中,“没心没肺”的人总要或多或少“伤害”一下别人。

;;;;大家应该极少能见到:既能轻松面对父母的老去,又能保持淡定,待人友好和善的人。

;;;;当然,心理特别健康的人还是可以做到的。

;;;;从“身心相融”的角度看:心理疾患者的身体疾病,如白发、虚弱、头晕、头痛……应是“吸纳”或“模仿”了父母的身体症状,潜意识想以此为他们承担。

;;;;但如果不明白这一点,他只能徒增痛苦。

;;;;明白了这一点,他就能知道:自己的健康,一定能带来父母的健康。

;;;;尤其是一个身心虚弱的男孩,面对父亲的衰老,他的潜意识会认为自己吸收了父亲的痛苦,不用再背上父亲责罚的包袱与良心的拷问,自己已经对得起父亲了,不用再为保护母性而向父性妥协和委曲求全。

;;;;这样看起来很玄,但是,不得不说,人们有时的一些身体症状都是源于心理的忧伤和压抑。

;;;;所以,仅靠心灵治愈某些身体疾病也并非“玄玄乎乎”。

;;;;所以,当某个有心理隐疾的男孩明白这个心理机制后,他就能以“勇往直前、不怕死”的勇气与阳刚,克服对父亲衰老地伤感,无所畏惧地追求应得的快乐。

;;;;似乎自己的阳刚与勇气,也能给父亲带来活力……

;;;;而这种阳刚与勇气,竟是源于父亲曾经对他的“勇气训练”的记忆。

;;;;这种“勇气训练”的记忆,正好取代了他对父亲衰老的罪责。

;;;;请原谅如此繁琐的分析。

;;;;但正因为人们对心理症状的本质了解太少,只能停留于千篇一律的解释中。

;;;;才会铁定地认为自己无法克服心灵的某些痛苦。

;;;;晦涩的分析或许会给您带来一时的头昏脑胀,但或许对症状的缓解、消失会更持久些。

;;;;回到主题。

;;;;即便暂时不能做到完全回归无意识,也是无甚妨碍的。

;;;;他暂时还需要从心理分析者那里获得有意识、有逻辑的安全感,就要承认这种安全感。

;;;;因为他还只是用逻辑思维意识到这种本源安全感的重要性和隐藏的快乐.

;;;;但并非完全、真正地享受这种本源安全感所带来的轻松和愉悦.

;;;;迟早一日总会回归无意识的。

;;;;否定了这种安全感,虽然可以排除心理分析者(提醒者)的影响,但同时也否定了母亲赋予他的天生安全感。

;;;;这也可以解释:为何有些人对弗洛伊德那些性欲期的理论总是抱排斥态度。

;;;;原因就是不够精确,不能被科学严格证明。

;;;;但对于“患者”,以至所有人来说,最重要的只是那种朦胧的、无意识的感觉,有意地精确证明都是无关宏旨的。

;;;;也可以这么理解:母亲给予孩子的先天安全感与快乐。是世上独一无二且最高的快乐。

;;;;这种安全感和快乐本来是潜意识的,不言而喻的。

;;;;但一旦变成了有意识的,最高的安全感和快乐就会变得教条化,逻辑化、严密的秩序化。

;;;;因为意识大多是来自外界的教育所得。

;;;;所以,逻辑化就会变得异常快乐和有成就感,使患者无法割舍。

;;;;所以,要让本来属于潜意识的安全感和快乐重归潜意识,而让潜意识中晦涩的症状意识化。

;;;;这就是潜意识和意识的整合。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