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解说(1 / 1)

两人距离的概算  elish

※本文涉及故事重要情节,未读正文者勿看。

古籍研究社四位成员升上二年级的同时,米泽穗信这个青春日常推理系列也来到了第五集。主角折木奉太郎这回得在学校马拉松大赛途中解决事件,谜团则是预定即将入社的学妹大日向友子为何会突然变挂。为了厘清这个问题,便得从开学之初的社团招募活动开始,透过回忆仔细推敲发生过的每一件事。

这样的剧情铺陈方式,令人联想起作者的成名小说《再见!妖精》。该书主角对短暂相处过的南斯拉夫美少女玛亚念念不忘,但当初分离之际对方并未留下联络方式,甚至连她出身自南斯拉夫的哪一国都不晓得。为了能再次取得联系,又或者有个追寻的起点,少年尝试透过自己的回忆,找出玛亚家乡位于何方的蛛丝马迹。

《两人距离的概算》同样是在现实中回忆过往,在数个独立的日常之谜中置放线索,最后将之统整并组合成全书主线谜题的解答。于是实际上颇为相似的写法带来了极具趣味的对比。虽然篇幅长短上的差异也造成了影响,但《两人距离的概算》在故事编排上的拿捏成熟许多。少了妖精一书中在置入线索与推理情节时,偶尔出现的生硬安排,自此可以察觉作者在写作技巧上的进步。

「古籍研究社」系列各书往往都有剧情、写作上的致敬对象。本作虽然同样以迈可·拉文(michael z.lewin)的「albert samson」系列第一作〈ask the right question〉为发想源头,但取材仅仅限于书名本身。可以说是作者被书名触动灵感、进而延伸想象后撰写出来的推理小说。

仅透过片段的原作资讯进行个人创作并非少见之事,例如日本漫画之神手冢治虫亦凭德国经典科幻电影大都会《metropolis,一九二七年》剧照,自行发想出属于自己的大都会故事版本(有趣的是后来二〇〇一年的大都会动画电影,剧本上的改编却又往原版电影的方向贴近),也因此在创作中对参考对象一知半解不见得是坏事。模糊或者受限的认识,有时将带来更庞大的想象空间;而当创作者以自身的内涵将之扩张、补足时,便能创作出独属于自己、拥有不同风格与特色的优秀作品。

在《两人距离的概算》里头,〈ask the right question〉是谜团本身的成因,同时也是角色所面临的考验。整趟漫长的马拉松路途中,奉太郎只有极短的时间能够进行询问,为此他必须把握机会找出有助于解决谜团的正确问题;另一方面,身为新社员的学妹最后会做出退社决定,也是她本身对问题的选择所引发的结果。

但其实追根究底,问对问题不只在本书是重要关键,在所有的推理小说中亦复如是,因为这代表了解谜者的思考在朝对的方向前进。倘若基于种种理由,不慎在途中摸错路,线索全组不起来倒也还好,起码可以知道跑错方向要回头;最可怕的是明明想错方向,但每块拼图竟然都好像拼得出东西、那东西竟然看起来也还不错……于是接下来自然错错相连至天边,弄不好还容易导致推理者恼羞成怒而不愿正视现实,让真相掩埋于黑暗中。

也因此,〈ask the right question〉的重要性着实不容小觑,否则也不会有诸多警察程序小说时不时强调,一旦在开头的黄金时刻追错方向,破案率很快便会降到令人胆颤心惊的数字(说到这,厄尔·毕格斯(earl derr biggers)的「陈查礼」系列作的帷幕背后(behind that curtain)对此亦做过有趣的安排:一个成功得莫名其妙的误导,要说漂亮其实还好,但当结尾揭晓时确实令人忍不住莞尔一笑。)

如何判别线索提出正确问题进而找出解答,并没有一定的法则,就连经验丰富也可能反过来成为误事的因素。阅读这一连串思考与逻辑推演的过程,甚至只看着人类面对这些难题和挑战的方法及经历,本身即是推理小说的乐趣之一。故事中奉太郎透过累樍了数次正确问题来限缩可能的范围,配合回忆里的蛛丝马迹成功找出正确解答。相较之下为了解除自己内心的不安、试图确认自己的怀疑为真,大日向学妹一次又一次的询问却更加偏离真实,陷入不安所制造出的迷雾陷阱,最终因此做出遗憾却也无可奈何的决定。

这连带让人想起本作书名《两人距离的概算》。

在《绕远路的雏偶》的解说中曾提及,友情是种可以自行拿捏距离的关系。但说来容易做来难,实际该如何拿捏却是个尴尬且困难的问题。一样米养百种人,每个人对友情的认知与需求都不同,也不见得都能做出理想的选择。于是因为计算错误而产生负面结果的事例时有所闻,想来总令人十分头痛。

英国诗人约翰·邓恩(john donne)曾在他著名诗作《no man is an island》中咏叹:「人非孤岛,无人可自全(no man is an islaire of itself)」。人类是社会的动物,绝大多数人无论透过什么,总需要与其他同种类生物有所连结,才得以在某种程度上感到安适;然而人心隔肚皮,相处起来很容易兹生问题。你想的不一定和我想的相同,我渴望的也不见得你会想要。即便感受差异也算是相处趣味的一种,但当造成痛苦、不安、害怕等负面情绪时,友情也将无以为继——无论那一切在当下或曾经有多重要。

人生无不散的宴席,而且不见得是好聚好散。

大日向学妹对变质的友谊感到害怕,她一方面惋惜于美好时光的逝去,却也感到解脱。在这样的她眼中,古籍研究社成员的相处模式,正是她所向往却失去的人际关系。感到羡慕的她加入社团,或许也没有认真融入其中的打算,只是喜欢那股氛围而想在旁边看着,却是一串误会的开始。

人时常会放大内心的所思所想,误以为他人正盘算着自己在意的事。当大日向为了朋友可能带来的麻烦而忧心,也不自觉将周遭无关的事件、言语加以连结,并被奉太郎注意到的的盲点所迷惑。疑心生暗鬼的结果,变成处处都是鬼。错误的出发点带来错误的问题,无论得到什么答案,想必最后都会觉得对方看上去宛若菩萨吧。

奉太郎在马拉松大赛里,原本企

(本章未完)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