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植保小说>武侠修真>盗艺江湖> 第342章 第402话 这是好事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342章 第402话 这是好事(2 / 2)

不仅仅对你个人性格完全了解,还能左右你的视界,该让你看见的不该看见的,都能设定。

听上去很难。

明哥也为这个猜测斟酌不定,但似乎又找不出第二种解释,只能暂且考虑,如此是唯一能说得通余冬梅表现的情况。如此考虑,如果正确,明哥不会如此深眉紧锁。他虽现在不说话,但尝试顺着明哥的思维向下考虑,以我的智商,只能觉出哪里有不对的地方。

余冬梅能知道张博出事后失去联系的地点,也许不是什么方法,正是来自那个救援队报告的方位。救援队提供的信息,枪声和惨叫的录音只是一部分,那么其它的不用去想也知道其中必然有惊险的情况存在。那余冬梅这么冒失的前往,又不顾及费力重金请来的大陆人,她的做法就是疑问。不想不知,想了更无知,上了岛甩下请来的人,这人不是傻就是有阴谋,执掌海运的人这般思维似乎不太符合条件。不过话说回来,家族企业,也许不用思维是人就行。

如果明哥说得正确,余冬梅上岛就是背后那人或那伙人的目的,但上得岛来为了什么,杀?如果那样恐怕余冬梅现在已经凉透了,但貌似不杀也没有其它的理由站得住脚。张博从树丛中跳出来,站在余冬梅面前说,把你骗到岛上来,只想在你的面前说一句我爱你,这狗血剧情只能是黑喜剧里才有,真发生张博死定了,别人不管,我肯定是抽冷子打一黑枪over了他。

“余方海”。

李立明仰头叫出此人名字,大家首先长出一口气,背后的人或势力肯定是为了他。但紧接着又凝重起来,明哥提起了那些船员。阿约猛然想起他的发现,有些对爱娅努威很生疏的船员,安润根称是他的人。

“这其中也有联系吗?”阿约问道。

从李立明的面上就能看出,关联肯定有,但他不知道从哪开始分析,如果是为了余方海,只能用余冬梅作引,对余冬梅用张博来作引,方法没错。明哥试着往下推论,用张博是活不见人死不见尸才引来余冬梅,可余冬梅是带了大陆人来的,在她身上也用活不见人死不见尸,我们大陆人该怎么办?貌似是只能见尸或者留下那满是杂音惨叫的呼救才行。只要找不到余冬梅,余方海才能来岛上。

让我们挺尸或留下呼救,需要创造一些条件,必然要有人来动手。看来明哥考虑的方向没错,从上船就掉进人家精心布下的局里,而且这放在一边不管不问的方式很有效。现在的问题不是怎么把对方一一揪出来,而是尽可能扰乱对方。

南洋海运公司,出事死几个人还好办,有保障跟着不会出大事,但一次死个几十,说不好会不会牵连上我们,人家海员也有家人,惊动政府就麻烦了,毕竟咱们身份尴尬。全杀了没多大难度,明哥这时考虑的就是如何控制事态。把余冬梅从几十人里分离出来,貌似这是唯一的办法,只不过做起来很难。

当然也想到了别的方式,带开一部分人,让他们分成几部,但那似乎更难办到,需要出现一些特别有分开必要的情况做前提,像命令那就简单了。丁晓东这会儿还没联系上,刚分析出点眉头,真若正确恐怕他此时有麻烦。

“配合他马家的人也无妨,即然入了局,就干脆把水搅得越混越好”。李立明道。

明哥也拿不定主意,只能意味深长注视大家,这样子谁都看得出来,他正在考虑怎样走下一步。有些情况下,遇事总要有人站在一定高度去想一些大的方略,各行其事难免出差错。最怕的就是与人斗,人心隔肚皮,肚皮又隔着肚皮,这样最闹听。李立明是不想让我们太多虑,但又不想张春来被单晾出去,只能换一个角度对待,以求达到同一目的。

不管了,疑点都找出来了,遇事都留个心眼儿就好。阿约早没了兴致,章鱼触手在下巴胡乱扒哧,真好奇他居然能分给邵军,两人嚼得有滋有味,赞不绝口,我可是看着就想吐。

李立明再三叮嘱,余冬梅身份特殊,能以此种方式逼她出海,幕后的势力一定有周全地阴谋。可去中国内地请人,也许是这群人最出乎意料的事,用海图这种拙劣的手法,咱们被小看了。

“小心,越是不起眼的人物越要命”。李立明道。

三四十米高度不算高,毫不费力就上去,有阿约事半功倍。洞里很低矮,有的地方要躬身才能通过,光照使得内部闷热,风吹不进来,因为洞口不大里面却宽敞不少,足有二十平米大小。毫无疑问人工烧凿而成,上下两层在岩壁里居然有层阶,果然是相通的,但录音里枪声绝对不是这,产生回响地空间不够。向前方尽头似乎还有去路,只是被堵住了。

土贼的习惯这时显出了作用,张春来和邵军一顿挖,居然挖出地上数条笔直沟槽,浮土下一尺就是平坦地面,沟槽正对洞口,每个洞口都数条沟正对着。明哥也是十分不解,沟槽好理解,显然不是用来排水,一定是某种东西的滑道,那东西有轮有份量,不用想也知道是啥,只是地上的沟槽有的重叠有的还单出一条,在并列的两条一边,这就难猜了。上下两层布局符合炮位设计,如此十几门炮齐射,一个小舰队也够呛。

明哥在上边一层亳无所获,专心去研究尽头的通道。堵塞不是人为的,清理起来没什么难度,处理了四处大小塌方的土石堆,己然前进了近百米,前面出现了亮光。原来通道并非平坦,是中间略深的两道坡,见到积水也就见到了亮光。李立明啧啧称奇,这么打巷道最容易塌,要想不塌,那就是大师手笔啦!

应该没错,上方的倒三角正好是向下的锥体,在这下面打巷道本身就是大忌,而且还用火灼岩的方法,不足百米的距离,施工肯定危险异常,就是古代也不会用这方法在山岩里送道,古代讲究着呢。也诚如明哥说的,大师手笔,也许就是有人精通岩理结构,才这么定的方法。《天工开物》里只记载宋代开凿矿井取石精,但那时凿岩的方法己然成熟,有完整的施工方法。最早开山取矿的是羌人,‘羌人铁器,中原难匹敌’这是刘牢之的原话,若包括地表取石的方法,西域在三千多年前就有成熟的采集矿石和冶铁技艺,不然张骞出西域为什么!

“半开杏”张春来道。

半开杏是张春来师傅的叫法,只是一种比喻。火灼岩大量使用油浸木,耐燃高热,在岩石面上凿开一根圆木大小的洞便可,一根根填入,喷水炸裂岩石,一组油浸圆木的距离为一个工作周期,这对人工的掌调和材料计算都有益处。如此细致,只是为了有计划的开工,古代采矿可都是在国家掌控下进行,有大官管着呢。即便是开个小盐井也是如此,贩私盐是死罪,那都是准备去瓦岗寨的人才敢干滴!

“行行行了啊!”我不耐烦叫停,听他胡扯就是煎熬。

不过巷道确实有些像他说的,与切开的杏很接近,左右几乎无异的圆滑向上,顶收得略见平,却有道沟左中间正上方。最像的是地面,中间略凸显出来,两边卧下浅浅却宽的槽,存不住水也可行人。

“这么设计是有原因的。”张春来意犹未尽,还想再说。阳光却不让他继续,出得洞口就是深深的堑壕,刺痛了眼睛没处躲藏。

出了巷洞就置身一条长长的沟渠之内,左右十余米宽,大家十分惊讶。绝对是堑壕,沿着山脊一侧蜿蜒向前,右边数十米远就是山尖,左边坡下就是密林,海岸线隐约可见,居高临下当真是万夫莫开的气势。

李立明也显出迟疑,根据岸壁石洞和这一溜地沟,很难判断年代,前面还有个大飞机,该不会真是太平洋战争的一隅吧!

“不能”我当即打断他。

一战是堑壕战最完善的时代,交通壕、储物壕、值勤壕种类多了去了。像这种宽度,壕内深度并不是近代战争产物,因为这样无法发挥出战术。右边山脊一侧明显土质密实,结构坚固,很显然经过夯打的,人靠在右边用长矛长枪战斗,从坡下冲上来的敌人,到上边也就到头了,着面就一杆大枪刺过去,看看这距离,绝对没错。

冷热兵器结合时代的作战思维。

李立明在外侧草丛里翻找,堑壕里外草丛密布,巨大榕树藤蔓把去路堵住,不得不直接走向山顶。张春来直叹可惜,时间充足非排挖一回合,肯定有东西在土里。阿约深表理解,表示你要不想往前我陪你留下挖,反正他也不想去。张春来现在应该有火,你这么刺激他不怕挨打吗!我看阿约是故意的。

明哥瞅他们一眼,自己也纠心,这状态不足成事,就此打住最好。“我也不咋想去”我道。

哦耶,成功摧残了他。

从开始的跟帮,到刚刚崖下的赞同,李立明是有自己的打算了。这么久了,就刚才那些话,我是不信。他绝对不是打算这么简单,只不过根本目的藏得很好罢了,什么时候办什么事,他才是务实主义者。

顺山脊向前,一人半深的壕沟廷伸出数里,根本望不到头。如此工程,恐怕人数上就值得推敲,必须是庞大的群体才有承受这么浩大工程的必要,耗时耗力的目的是什么?单单从壕沟和山岩巷道,不能确定是哪一民族文化的特征,时间也前推不了多久,冷热兵器交替时代,超不过两百年。大洋深处,几乎用不上如此大的工事作战,战事规模应该达不到。

那这修工事的一方是什么人就值得思考了。

海盗?

明哥也定不下结论,海盗的可能性大,但联系上胡香锁尸,海盗的来路就是个大问号。

“也有这个可能”我道。

胡香锁尸秘术如果真来自北方萨满巫师,那么从五胡时期就有可能在海上有一群海盗掌握这秘术。昨夜与张春来说的话里就有这方面的情况。战国时代早期的日本,与中国还没什么交集,在那时期它就疲于应对来自海上的骚扰。红头蛮夷就是他们对海盗的称谓,由于这称谓,我琢磨着那时应该是指蒲鲜刚刚建立时被赶到沿海的肃慎和余方遗民,为此我对比过年限,排除了地域划分。几千年里,任何民族政权的交替,其实对底层人还是比较宽容,你中有我,我中又有你,顺化融合都是首选的方式,人口红利,古代的统治者脑袋也不白给。

被赶到沿海的肃慎余方人,很可能就是日本古文献里的红头蛮夷。体魄高大,红发碧眼,符合东汉时期对‘北夷人’的记载。顺带提一句,肃慎的领地是今天的海参崴,然而余方,就来历更为复杂了。

说起这些,还是与萍姐在哈市最后训斥我那晚,用她电脑查的东西。

“大家小心了”。站在山尖,大片山谷中怪石与巨树交杂,根本没有路可寻,还是伞盖般椰林居多,但也夹着许多大片常绿乔木林,要命的那些大块巨石怪异的很,很多都像人为雕塑一般,巴掌一样伸开蔓延,带着向上的张力,仿佛还能生长。

整个山谷说不出的大,这情况从未遇到过。明哥考虑完全,身后的工程眼前的地形,这里曾经生活过很多人,时间不会离得太远,从事的可能并非海盗,海上劫掠弄不好只是副业。

李立明叫我们小心,他说越是如此越是危险,这大片山谷里有线索,也有重重危机,小心为上。

“去过石林没?”阿约问我。石林我哪去过,光抽过,现在难买了。猛然觉得阿约不是问得没头没脑,石林?眼前巨大山谷,能联系起来的是怪石。

“活火山”李立明道。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