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65章 《拆西厢》(1 / 2)

结果响起的却不是周九良的三弦声儿,而是王皓月站了出来打快板。

随着快板声儿,林清风先来了一段定场诗:

“门径萧萧长绿苔,一回鳞次一徘徊,青牛休提这个函关去,白马也莫要讲是引渡来,要论真假凭烈火,分一个假与真咱们筑个高台。几句闲言爱嘲后,引出来千古才子佳人来。”

这便是改了风格,不唱大实话,转而唱一出快板书《拆西厢》。

林清风做出这个决定,其实也是和观众有关。

因为比赛的缘故,他这几周的周五常常不在青云社。

连演出带返场都是别的演员们撑下来的。

但观众们不管这个。

返场的气氛固然好,可是他们就是想听小曲儿,想听《大实话》。

不是大实话也行,总得是个特别的东西。

才能让他们觉得不枉来一趟青云社。

普通的太平歌词短唱段或者绕口令或者流行歌曲,压根满足不了他。

但是《大实话》这首小曲,它比较特别。

虽然林清风并没有强制后台的演员们不许学。

可是因为青云社起死回生,就是因为林清风演唱《大实话》的视频被胡小团直播了出去。

后来的老长一段时间,来青云社的观众都是冲着林清风唱的《大实话》来的。

无形之中,这首曲子仿佛就成为了林清风的专属。

没有一个演员敢于僭越。

由此,林清风便决定要时不时地,推出一些新的小曲儿。

让别的演员们返场的时候有东西可唱。

也让观众们知道,传统相声里好听的东西,有太多太多。

随着清脆的快板声,林清风朗声开唱:

“莺莺闷坐手儿托腮,叫声红娘你快过来。”

“你姑娘有件这个不明的事,一一从头你要细说明白。”

“你姑娘本是一个贞洁的女儿,擦胭脂抹粉我是总嫌不白。”

“张君瑞本是一位唐朝的客,咱娘们儿宋世三代女裙钗。”

“唐宋相隔倒有二百载,却为何编出这部西厢来?”

快板书和快板是不一样的。

快板书会带着曲调儿,唱出来合辙押韵。

林清风唱的这一段《拆西厢》,其实是从京韵大鼓里改的。

起源就是那一部《西厢记》,张生与崔莺莺的故事。

拆西厢,便是一个分说西厢记的故事。

以崔莺莺与红娘作为主视角来叙事。

唱段不算特别长,正适合拿来返场用。

这头林清风已经唱到了小红娘给崔莺莺答疑解惑:

“老爷在朝把官做,官居一品是位列三台。”

“宋王爷开了那个文考场,天下举子们进了京来。”

“河南来了一位关公子,关汉卿千山万水进哪京来。”

“老爷贪赃受了贿,屈了人家的好文才。”

“三榜没把公子来中,回家闷坐在那小书斋。”

其实这也不是事实,纯靠艺术加工。

《西厢记》其实最早是唐代元稹写的话本小说,后来元代人将之改成了元杂剧。

才有了传唱千古的《崔莺莺待月西厢记》。

昆剧里最出名的几出唱段便与《西厢记》有关。

其中京剧里也有关于这个故事的题材。

尤其荀派小花旦的《叫张生》格外好听。

总的来说,《西厢记》可以算是传统文化里的一个大IP。

但就如前面唱的一样,张君瑞是唐朝人,崔莺莺与红娘是宋朝人,这一段里提到的科考不中,给人家闺女儿写同人文编谣言的关汉卿。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