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植保小说>玄幻魔法>大唐:刚造反,被武则天偷听心声> 第78章 获自由进出宫门令牌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78章 获自由进出宫门令牌(1 / 2)

三日后,工部命能工巧匠,熔铜成匦(匣子),夜以继日,先行铸成三只铜匦。

铜匦分为四面,东为延恩匦(养民劝农)、南为招谏匦(评判朝政)、西为伸冤匦(申诉冤屈)、北为通玄匦(建言献策)。

在东城承福门、上林坊以及福寿坊三地,先行试点,晓谕天下!

同时各地张贴皇榜,鼓励百姓建言献策,鸣冤申述。

告状者不分南北,不问出身,接受表疏或纸条,人人皆可告官。

现公布如下举措:

第一,上至当朝宰相,下至九品官吏,告官不限等级;

第二,三言两语皆可告状,无需长篇累牍;

第三,保证告密者信息,绝不外泄;

第四,如有告状者,所告之事,经查证不属实,也不予追究责任;

第五,状告如有查实,奖赏丰厚,告状者亦可升官,不拘一格;

第六,天下人皆可告状,外地来神都告状者,免费提供食宿;

第七,……

与此同时,女帝颁布懿旨,在丽景门设立匦使院,配八名官吏,并设知匦使。

张涛以七品掌事太监,为首任知匦使,掌铜匦告状之事!

每天上午,张涛都会坐镇匦使院,查看昨天收集而来的告状书,记录在案。

待梳理归类之后,面呈女帝。

在民间设置铜匦,已经整整三天了,效果……

很不理想。

三个铜匦,总共收到十二封告状书。

其中三封字迹潦草无法辨认,两封关于民生,三封关于伸冤,另外两封,简直是胡言乱语。

仅有的三封伸冤告状书,一封是失物招领,一封是寻人启事,另一封居然是请求讨债的!

告官的检举投书,一封都没有……

张涛心急如焚。

高调搭好了台子,却没人来唱戏?

为什么没有民告官的告状书?

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小涛子,怎么愁眉不展的?”这时,魏无忌公公走进匦使院。

这座宽敞的大堂中,八位专职官吏,显得无所事事。

“魏公公好!”张涛上前打招呼。

“听说天后成立了告状院?这倒挺有意思的,居然想到让老百姓来伸冤……”魏公公笑道。

这件事,的确在历史上绝无仅有,也没有前车之鉴。

“魏公公见笑了,一切还在草创之中……”张涛应道。

“我们年纪大了,接受不了新鲜事物,还是你们年轻太监好,想干嘛就能干嘛!”魏公公又道。

这句话,张涛心里听得五味杂陈。

魏公公明显有挖苦之意,张涛只不过是一个小太监,居然成了什么匦使院,看笑话的人,排成长队。

况且他现在是女帝身边红人,裴府满门抄家后,更是声名大振。

这人一红,自然是非多。

“天后深居宫中,一直胸怀天下。这次想借铜匦一事,关心民生,聆听民间疾苦。”张涛应道。

“我听说哪有什么状纸,都不过是一些鸡鸣狗盗的小事……”魏公公又道。

张涛一听,目光扫视院中的八位官吏。

看来,一定有人私自泄露了告状的内容!

匦使院才开张三天,连魏公公都能掌握内幕情况,更不用说,朝中的一些大臣了。

难怪魏公公今天如此嘲讽,原来早就对匦使院,知根知底。

“铜匦才刚刚设立,在民间缺乏宣传,很多百姓都还不知道……”

张涛无奈之下,自己编了个理由,安慰自己。

古代老百姓的观念比较守旧,往往对新生事物,存有戒备之心。

民告官,或许终究只是一场镜花水月……

“我倒觉得,这种拍脑袋想出来的事,一定是不会长久的!”魏公公反剪双手道。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