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植保小说>都市言情>活就活出个人样> 章节感言: 一部严格意义上的“传统小说作品”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章节感言: 一部严格意义上的“传统小说作品”(1 / 2)

昨晚浏览网页,在“作品讨论区”看到了读者“乐迷老书虫”朋友发的帖子并投的“推荐票”,内心非常感动,也非常地温暖,更是十分感谢!

“乐迷老书虫”充分肯定了这部作品的质量,但也中肯地告诉作者:《活就活出个人样》这部长篇小说其实更是一部严格意义上的文学作品而并非当下流行的所谓“网络小说”。

对于这位读者朋友的分析,我还是比较认可的。

“网络文学”是一个约定俗成的名词。其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孕育而生。它是通过网络写作和阅读传播的一种新的文学形式,同时具有交互性,快速更新性和随机变化性成为一种不同于传统媒介的文学模式。

另外,“网络文学”的另一个代名词就是“快餐文学”,是为了人们的消闲需要而“量身定做”的一种小说的写作模式。在网上,我也注意到了有很多的风靡一时甚至十分劲爆的所谓“网络小说”正在当红或者大红大紫。当然,在这背后肯定也有作者付出的巨大的努力。

现今的社会人,工作压力大,生活压力大,精神压力大。面对人生的这一层面的新的“三座大山”,可以理解的是,为了缓解人生的紧张,也为了给自己的生活增添一点闲适来调剂一下自己,人们大都选择了这种“网络小说”去读。所谓的“玄幻”作品更是火爆到一发而不可收拾的地步。

说句实在话,我是从心里不喜欢“玄幻”作品的,无论哪一位“大神”写得,即使网络上评价好评如潮,我甚至连眼睛都不会眨一下。原因有三:第一,不喜欢,不感兴趣;第二,对这些虚无、虚幻的文字,认为根本汲取不到任何的营养成分,甚至白白耗费精力、浪费时间,所以不会去关注;第三,是脱离社会生活、脱离社会现实的东西,对人生也没有大的教育意义。

我始终感到十分奇怪的是,往往一些虚无甚至缥缈的东西为什么始终那么地受到大众人的普遍欢迎?这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更成为一个社会性问题。

说到底,很大一部分读者受众之所以不太喜欢现实题材的文学作品甚至有着颠覆传统的阅读习惯,其实是来自于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社会因素;一是行为人的因素。当一个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发生了质的转变时,精神需求也大抵是不尽相同的。正所谓,萝卜白菜,各有所爱,说得就是这个道理。

其实,一个根本的因素还是说明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是相对空虚的。所以,才会心甘情愿地去沉浸于一种虚幻的世界中。也许,是为了释放一种压力。

社会现实小说作品往往是传统意义上的一种更加严格的文学模式。

现实主义题材的小说不是不受欢迎,毕竟也还是有着广大的读者群的。莫言的《檀香刑》、《丰乳肥臀》也都被冠以“魔幻现实主义题材”的标签,这也是莫言当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的一个文学定性。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就是一部宏大的现实主义题材的鸿篇巨制,很接地气,后来陆续被剧作家改编成了电影、电视剧,影响了几代人,至今也还在发挥着正能量的巨大影响作用。

因为不喜欢所谓的虚无的玄幻的作品,也写不了那样的作品,最关键的是也根本没有产生过那样的丝毫的念头。如果仅凭借“想象力”去生编烂造的话,我想,我也不是不可能去尝试一下。写作,毕竟是严肃的。这就比如一个人走路、长跑,只有一双适合于你自己的脚的鞋子,你才会满怀信心地走下去,才会感觉不咯脚,也许会在你人生的赛道上跑出一个好的成绩。

写作,不是为了迎合。写作,是因为喜欢。

创作之初,我选择了现实主义成功励志题材,是因为我想通过自己的对社会的观察,对社会人的解读,对社会全方位的思考,与这个社会进行零距离接触,进行心灵触底,反映人世间现代人对命运的抗争精神,激起人们对生命的尊重,扬起人们对生活的信心,鼓起人们继续“活下去”并且好好地生活的勇气。

人生是美好的,也是艰难的,甚至痛苦的。每一个人其实每一天都在拼命地打拼,为了活着。尽管活得都很不容易。

因为时常有一种感动在心底涌动着,因为对生活的热爱,也因为对人生、人性的思考,所以,最终决定了第一部书选择了成功励志题材,目的就是希望通过自己微弱的力量,尽可能地传播积极的社会正能量。

这便是初衷。

文学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现实文学作品之所以不太受欢迎,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太“现实”,甚至有时候在写作的过程中需要冒些“风险”,这都是难免的。

当然,只要写作的主导思想是正确的、积极的观点,也用不着担心什么。

问题在于,一部作品,你想给受众传达什么样的信息、信号,这的确很重要。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