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植保小说>都市言情>国啤> 第656章 上海夜店蹦迪简史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656章 上海夜店蹦迪简史(2 / 2)

说起跳舞,不论是“正大光明”还是“偷偷摸摸”,跳舞这项娱乐社交活动始终从未从上海人的生活中彻底消失过。

在刚刚改革开放的70年代末期,一些大胆的舞迷就开始自发组织起舞会,参加的人里既有经历过那段“十里洋场,歌舞升平”的老克勒,也有那些对这项新事物充满着好奇的年轻人。

然而,历史总是在探索中前进,在曲折中发展。

这句听起来老掉牙的废话放在八、九十年代上海的舞业上却很是贴切。

在民间舞会方兴未艾之际的1980年6月,公安部、文化部联合下发《关于取缔营业性舞会和公共场所自发舞会的通知》,人们跳跃的舞步,一时间四散而去……

就像挡不住黄浦江水向东奔流,群众们的舞步终究也停不住。台面上不能跳,那就悄悄跳。

上面很快意识到了这一点:1984年,中宣部、文化部、公安部又再次联合下发《关于加强舞会管理问题的通知》。尽管通知强调了主旋律依然还是要严格控制,但毕竟较之完全禁止算是开了个口子。

真正的改变发生在1987年。

得益于前一年复出担任文化部长的王蒙大力推动,这年2月,文化部、公安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联合下发《关于改进舞会管理问题的通知》,明确指出:举办营业性舞会是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一种客观需求。

自那时起,跳舞终于摆脱了此前始终背负着的道德污名化包袱,上海滩继上世纪2、30年代之后,又一次迎来了舞厅的开业高潮。

保守估计,截至1991年末,上海拥有2000多家舞厅、音乐茶座,数量位居全国第一。

此时,在舞厅中释放着激情与浪漫的人们或许还意识不到,他们跳动的脚步,踏出了上海这座城市迈向二十一世纪的节奏。

“你们知道这里有多火吗?”

杜小树也不知从哪里顺来一个墨镜,大晚上就架在了鼻梁上,乍一看还以为是个……,他就象带着一群刘姥姥进大观园一样,嘚瑟地介绍着,“现在是上海跳舞的淡季,可是我们得排队进场,明白吗?跳舞还得排队!”

90年代的上海舞厅到底火到什么程度?

南京东路627号七重天宾馆7楼的七重天舞厅可能是个表率。这处早在上世纪30年代就已经开业的老舞厅在1988年闪亮回归,而担任伴奏的则是来自上海广播电视艺术团的专业乐手。

对于8、90年代的舞迷们来说,跳舞其实也有淡季、旺季之分。所谓旺季,就是春、秋、冬季。而淡季,则是夏季。淡季之所以淡,完全与天气相关。此时的上海滩,空调设备无论是普及程度还是制冷效果,都与后世无法同日而语。

所以不少冷气效果不佳的舞厅到了夏天,还会在舞池四周摆上几台落地电扇吹风降温,但即使如此,肉夹气、汗酸味依然“飘香四溢”,令人大倒胃口。

但是,七重天不一样,果然,舞厅门口已经排起了长龙。

钟小勇摸摸汗津津的脑袋,“小树,你什么时候摸到这里了?”

杜小树贼嘻嘻地一笑,却没有回答他。

他看看前面的长龙,各色打扮的人都有,什么大老板、美女、文艺青年、流氓、还没有大红大紫的流行歌星,济济一堂。

可是大家都穿得衣冠楚楚,女士们几乎全是碎花连衣裙、男士们也都衬衫、西裤的打扮,象他们几人穿得衬衫短裤,没有人搭理他们。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