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植保小说>其他类型>西汉那些事儿:草根皇帝刘邦> 第101章鸿沟议和侯公出场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01章鸿沟议和侯公出场(1 / 2)

前有武涉,后有蒯通,都没有说服韩信三足鼎立。张良奉刘邦使命,封韩信为齐王,成功完成了任务。

韩信裂土封王,很满足,明确表明态度:支持刘邦。

韩信不仅喊口号,还做了一个实际行动:南下伐楚。

伐楚,有个人表现很优秀。他就是灌婴。

来看一下灌婴取得的个人成绩:

单独率军去鲁北攻打楚将公杲的军队,获得全胜。

挥师南下,打败薛郡郡守所率领的军队,亲自俘虏骑将一人。

进攻傅阳,进军到达下相东南的僮城,取虑和徐城一带。渡过淮河,全部降服淮南的城邑,然后到达广陵。

龙且战死,对项羽极为不利。灌婴伐楚,简直是落井下石。项羽立马做了一个决定:派项声、薛公和郯公收复淮北。

灌婴这个人很能打,是战场上打出来的人物。灌婴渡过淮河北上,在下邳击败项声,郯公,并将薛公斩首,攻占下邳。

在平阳击败楚军骑兵,降服彭城,俘获楚国的柱国项它,降服留、薛、沛、酂、萧、相等县。又攻打苦县、谯县,再次俘虏亚将周兰。

一个灌婴,已经够让项羽头疼。还有一个人,更让他头疼,这个就是项羽的老对手彭越。

彭越也跳出来,发动猛烈攻势,攻克昌邑、睢阳、定陶等二十几座城邑,梁地被他平定。

不仅如此,靳歙表现也很优秀,鲁城之下大败项冠率领的军队,夺取东至缯、郯、下邳,南至蕲、竹邑的大片土地。又在济阳城下击败项悍军队。

韩信、灌婴、彭越、靳歙,这几位出色的表现,让项羽大后方彻底乱了。

项羽无力支撑局面,选择了最后一种方式:议和。

正巧,刘邦也想议和。且,这个方案,还是刘邦主动提出来的。

和谈,一般出现在这种情况,你消灭不了对方,对方也消灭不了你。

两方打得很疲惫,双方主将都不想打。

项羽和谈的原因:兵疲粮绝,后方不稳。

也可以说,项羽自从龙且死后,韩信平齐。北边赵地有张耳,梁地有彭越,齐地有韩信,楚地还有灌婴、靳歙。整个战局对项羽十分不利,再打下去,也没有任何结果。

刘邦和谈的原因:

1.正面战场多次溃败,他打不赢项羽。刘邦和项羽打了三年,被打得没有脾气。刘邦信心不够,不想打了。

2.刘邦担心一个人物:韩信。

韩信上书,要求刘邦封他为齐王。刘邦分封后,韩信还会不会有更大的政治野心。毕竟,武涉、蒯通都劝韩信三分天下。这些事,刘邦不可能不知道。

他和项羽打下去,占便宜的人只有韩信。

刘邦与项羽议和,就能腾出手来,趁韩信在齐地没能站稳脚跟,还有很多效忠他的将领,解决隐患。

3.试探。

议和也有一个目的,试探对方的态度。对方强,就不会选择议和。对方弱,你不会与他议和。只有双方旗鼓相当,才是议和最重要的资本。

当然,趁着这次议和,刘邦还要做一件事:营救人质。

彭城惨败,不仅刘邦父母妻子被俘,还有他身边部将的家属。刘邦做这件事,不仅营救老父亲、妻子,还能恩泽部将。

项羽想打,却没有意义。刘邦打不赢,也不想打。就这样,刘邦派了两个人前去找项羽议和。

第一个人叫陆贾。

陆贾,是一个老面孔,被称为汉初五大谋臣之一。这五人指的是张良、郦食其、陆贾、陈平、随何。

陆贾第一次出场,是在刘邦反秦大业之时,与郦食其一起做武关秦将的思想工作。

这一次,成功了。

第二次出场,就是彭城大败后,他前往彭城,做项羽思想工作,释放刘邦亲属。

这一次,陆贾失败了。

多年后,陆贾再次登场,这也是他第三次出场。当然,后面出场,做南越国赵佗思想工作,才是他人生巅峰。

这里有个问题:此次议和,刘邦为什么选择陆贾,而非张良、陈平等人?

对于这个问题,我想有以下原因:

1.营救刘邦亲属的工作,一直都是陆贾负责。

陆贾曾在彭城惨败后,去做项羽释放人质的思想工作,与楚国君臣打过交道。简单说,陆贾有经验、有名声、有能力。

2.陈平有更要的工作:收集情报。

3.刘邦对议和没有信心,担心张良有去无回。毕竟,刘邦第一次在荥阳议和,被项羽拒绝。再加上,张良是个厉害人物,去议和容易被项羽扣押。

在这种背景下,陆贾又有了一次露脸且留名的机会。

陆贾代表刘邦去楚军阵营议和,他要做这些事?

1.摆出刘邦议和的观点:我是汉王使者,前来议和。

也就是说,陆贾要说出自己的身份,还要摆明来这里做什么。

2.切入主题:以什么做为议和的基础。

陆贾先要亮出刘邦的底牌,以鸿沟为楚汉界限。鸿沟东边,归楚。鸿沟西边,归汉。

做为高级的外交使者,他们谈判,会有一个宗旨:不能让对方摸清底牌,否则就会被对方狮子大开口。他会先开出一个大条件,跟对方谈判。双方讨价还价,进行协商。

大条件,不能让对方满意,就会选择备用条件。备用条件,也不行。就只有拿出最后的底线。

鸿沟就是刘邦最后的底线,谈得成,就谈。谈不成,就不谈。

刘邦议和,还有一个附加前提条件:为了表示和谈诚意,项羽要释放人质。

史料告诉我们一个答案:项羽拒绝和谈。

那么,项羽明明想议和,为什么会拒绝?

这只能说明两点: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