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植保小说>其他类型>西汉那些事儿:草根皇帝刘邦> 第91章郎中郑忠献计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91章郎中郑忠献计(1 / 2)

韩信破代攻赵,驻扎在修武,与刘邦隔着黄河遥相呼应!按理说,刘邦荥阳惨败,被围成皋。韩信、张耳等人应该在第一时间,出兵南下,断项羽后路,牵制楚军。也不会出现,刘邦渡过黄河,剥夺兵权之事。

其实,这不怪韩信和张耳等人见死不救。也并非这二人有异心,坐山观虎斗。

这主要有以下原因:

1.刘邦败得太快,输得太惨。

2.赵国还有大量赵军势力。

3.消息闭塞。

刘邦不管那么多,他认为这二人有异心。所以,他用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夺了韩信和张耳军权。

韩信,真是命苦啊!

韩信定魏破代,被刘邦抽调精锐。这一次更彻底,韩信破赵,被刘邦夺了军权。

刘邦说:我们又见面了。

韩信对这次见面,没有什么好印象。

你来就来吧!夺了军权,也就罢了!连招呼都不打,真是气煞我也!

韩信气归气,但,也没有做出实质性反对动作。有气,他忍着。毕竟,他的一切是刘邦给的。别人能给,就能拿回去。

刘邦也觉得自己这样做不太好,为了照顾张耳、韩信等人不满情绪,也为了更好治理赵、代等地。

刘邦封张耳为赵王,封韩信为赵相。

张耳对赵地,有深刻感情,也有很强的影响力。反秦之时,他辅佐武臣称王,助赵氏后裔公子歇重建赵国。

因为巨鹿之战,表现特别优秀。再加上,逼降章邯,跟随项羽西进咸阳,支持工作。

项羽分封十八路诸侯,也念张耳之功,封为常山王。定都,信都。赵王歇,被赶到代地。信都,也是张耳和陈馀,从刎劲之交变成仇敌之地。

张耳和陈馀谁对谁错,已经不重要。那个曾经对他如父的男人,已经离开这个世界。

张耳成为赵王,感触颇多啊!折腾了一个大圈,他又回来了。

项羽封他为常山王,刘邦封他为赵王。张耳在乱局之中,两次做出正确选择,让他成为秦末汉初不倒翁,以王者至尊,站稳赵地。

对于,这个分封。张耳没有意见,他很满意。

韩信对这个分封,也感到满意。他定魏、破代、攻赵、降燕,战功显赫,得到刘邦认可。虽然没有军权,但,他还能重整旗鼓。

刘邦拿到军权,又搞定张耳、韩信。刘邦分封后,又给二人布置新的任务。

张耳的任务,固守赵地。韩信的任务,负责东向攻齐。

刘邦也给自己安排了一个任务:找项羽报仇,血战到底。

这次短暂会面后,刘邦、韩信、张耳,开始做各自工作。

刘邦率军南下,来到黄河岸边。一个人站了出来,他就是郑忠。

郑忠,这个人物,史料留下的个人信息并不多。只知道他的名字,以及他的官位是郎中。

郎中,是帝王侍从官称谓。他的职责,护卫、陪从,随时建议,备顾问及差遣。

由于郎中常在君主左右,处亲要之位,不仅可以参与制定政策,影响君主所作出的各项重要决定,有时可以形成一种重要的政治势力。

郑忠露脸次数不多,一次,就被历史记住。尤其是对刘邦而言,很重要。

郑忠是个聪明人,刘邦荥阳、成皋,败得相当惨。他想去找项羽报仇的心情很急切。谁敢在这个时候去劝谏刘邦不要打,你打不赢项羽,定会得到两个字:找骂。

郑忠没有直接说不能打,他委婉说了一句:楚军士气正盛,我军新败,不宜正面交战。

刘邦脸色平静,问他:那该怎么办。

郑忠给出一条建议:高垒深堑,勿与战。

郑忠见刘邦脸色不对,连忙表达一个观点:项羽能打,只有一个。刘邦不能打(不能说出口),但,他手底下有很多能打的人。刘邦要发挥自己优势,与项羽全面开打。

楚地,遍地开花,项羽疲于奔命。

汉军严阵以待,就能取得最终胜利。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