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植保小说>其他类型>蓉大爷的逆袭> 第152章暗访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52章暗访(1 / 2)

这刘统勋的祖父刘必显是进士出身,曾任户部广西司员外郎。父亲刘棨是天熙朝的进士,生刘统勋时担任宁羌州知州,调任四川布政使。

天熙五十六年,刘统勋考中举人,天正二年,他考取了进士,被翰林院选为庶吉士,担任编修。

天正时代以来,刘统勋曾历任南书房行走、上书房行走和詹事等职务,可谓是十足的官场老油条了。

“只希望,这贾蓉能让天下少死些人罢。”刘统勋看向窗外皎洁的明月,心情复杂地道。

……

“这羊油面可是襄阳特色,再配上一碗襄阳的黄酒,那可就听了头。”贾蓉一边吃面,一边向两女介绍道。

襄阳黄酒可谓是久负盛名,“玉缸发醅似桐乳”的唐人诗句给人以汁浓香醇的无穷回味,清清的醇香,淡淡的甘甜,微微的刺激,使人肌体轻松,精神亢奋,没有白酒那样的焦燥火辣。

“当昔襄阳雄盛时,山公常醉习家池”,当李白高咏“襄阳歌”时,也是“车旁侧挂一壶酒”,可见黄酒的历史是多么久远。

襄阳黄酒是襄阳一绝,绝就绝在“应时黄酒”的“应时”二字。

而且因为度数极低,因此老少咸宜,贾蓉觉得,如今来了襄阳,总得尝尝当地特色不是?

于是带着俩姑娘一路吃吃喝喝,不亦乐乎。

吃过了酒和面,又把火力对准了“金刚酥”。

“唔……这小面包可真好吃。”伊蕾尔含糊不清地夸赞,很喜欢它这酥脆的口感,但是这玩意儿的形状怎么看都不像面包啊,这就让她犯了难。

“在东方,咱们是不叫面包的,但凡是用面粉制成的食物,我们都叫大饼或者酥。”

“酥?”伊蕾尔又迷惑了,大饼还能试着理解一二,为何要叫酥?

“酥,就是形容它的口感好,这大饼轻轻一掰就能碎成几块,因此即便是没有牙的老人,也能吃得很香,你瞧瞧那边,那位老伯少说也有五十出头了,说话时口齿有些不清,可见是牙齿有些不好了,可你发现了没有,即使像他这样牙齿不好的人,也能花上两个小钱啃上两个香喷喷的大饼,这就是我们东方人所说的福气啊,年纪大了还能吃饼,这就是福气啊。”

“原来东方人的福气是这样的啊?”

“对啊,等以后你也跟他一般年纪了,也可以像他这样每天买两个饼吃啊。”

“也是哦。”

其色焦黄、香脆、不沾牙齿、落口后“酥口易化”,牙不好,无牙者都可食用。

作为襄阳的特色小食品,金刚酥有200多年历史。

金刚酥主要是靠面团发酵,再糅合麦芽糖和香麻油,经过20多道工序的烘烤后而成的,酥口易化。

当年的金刚酥是在木炭炉、大缸里烤出来的,光焖烤就要花两个时辰左右,可见其制作工艺之复杂。

不过这个时代的市井生活还是朴实无华的,虽然大家的日子过得其实并不算太好,但是每天能像这样在辛勤务农的闲暇之余啃上两个香酥薄脆的大饼,也算是一种别样的幸福了。

紧接着,贾蓉又带她们去查看了当地的“腌菜园子”。

襄阳的大头菜,那可是当地特产,后世的四大古老腌菜产地之一。

相传在东汉末年,诸葛亮隐居古隆中时,每当寒冬腊月,他就把称为“蔓茎”的野菜挖回来凉拌了下饭吃。有一次诸葛亮出门访友,临走前做了一盘蔓茎丝,数天后回家,见没有吃完的蔓茎丝并无异味,就试尝了一下,一吃感到又脆又嫩,非常可口,立即悟出了其中的奥妙。

新鲜的蔓茎用盐多腌一些时间就能变成美味佳肴。故相传诸葛亮是腌制大头菜的创始人。从此襄阳人腌制大头菜的习俗和方法就逐渐发展,流传至今。

“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襄阳大头菜本为山野之物,三国时期被诸葛亮发现并引入军中广泛食用,故又名诸葛菜。

相传在东方三国时期,蜀军因长年征战,士兵苦于不能吃到下饭的菜,军师诸葛亮灵机一动,将他在襄阳隐居时的芥菜进行腌制,作为军粮,从此军中便再也不缺军粮了。”

对大头菜的优点,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曾有精到的论述。

他在《嘉话录》中说:“越西州界缘山野间,有菜,大叶而粗茎,其根若大萝卜,土人蒸煮其叶而食之,可以疗饥,名之谓诸葛菜。云武侯南征,用此菜莳于山中,以济军食。”

到了近代社会,不少地方,尤其是盛产孔明菜的襄阳地区,曾经出现过许多有名的酱园场(手工作坊),加工制作这种被俗称“为大头菜”的孔明菜,可见其对于民间的影响力有多大。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