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植保小说>武侠修真>大元倚天> 元朝那些事儿1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元朝那些事儿1(2 / 2)

元代统治者的一个特点,倾向于“风俗统治”的原因,所以法律和政策都带有随意性,也可以说是马背上民族的诗性使然的,和清朝相比要好的多,朱元璋和他的大臣们经常说:“宋元宽纵,今宜肃纪纲”“其失在于纵驰”(《明会要》)

元朝不缺乏思想家,从元初的许衡,郝经,到后来张养浩,都是思想家,张养浩的政治论被日本首相大平正方视为经典。张养浩还很有气节,不次于明朝海瑞。张养浩的《三事忠告》,即《牧民忠告》,影响了日本一代企业界精英。埋没元朝,可以说会埋没很多我们中国在世界上有影响的著作。

张养浩(1270年─1329年),字希孟,号云庄,元朝散曲作家。历任县尹、监察御史、礼部尚书。以直言敢谏著称。弃官归隐后,因关中大旱,复出治旱救灾,劳瘁而死。著名的一首【山坡羊·潼关怀古】常为人引用:【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蹰。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元朝的戏曲与创作繁荣,涌现关汉卿等一批优秀的剧作家。元曲成为与唐诗、宋词并称的中国优秀文学遗产。《西厢记》到今天都是难得的中国历史上最为自由浪漫的爱情。

蒙古人口

通常人们认为,蒙古人在成吉思汗归西时,整个民族的总人数不过一百万,兵士的数量仅仅占总人口十分之一左右。就靠这十来万人,蒙古铁骑横行天下,称霸欧亚,建立起一个令人瞠目结舌的庞大帝国,不得不让后人拍案称奇。这是错误的。

当时的蒙古族究竟有多少人口呢?虽然当时没有留下明确的数字记载,但对《蒙古秘史》、《史集》等史料的分析与研究,还是可以大致得出一个数字来。从《蒙古秘史》所记载的12世纪末蒙古统一战争中最出名的十三翼之战来分析,交战双方都动员了三万左右的部队,合计约六万。按照北方游牧民族一户一兵的习俗,铁木真和札木合的部落人口应在六万户。按照五口一户计算,总计三十万人左右。这还不算兀哈良、失主儿惕、别速惕等未参战的蒙古部落。这些部落加起来接近一万户。则蒙古总户数在七万左右,人口三十五万左右。即使成吉思汗统一蒙古的战争造成了伤亡,但还有出生率的补充,因此在建立蒙古汗国的时候,总人口即使没有大幅度增加,也不会低于三十五万。

通过战争征服和政治融合被纳入蒙古族的其他部落的人口情况:

1.克烈亦惕。在被征服后融入蒙古部落的民族中,克烈亦惕是人口最多的民族。根据纪元1009年,中亚马鲁的聂思托利安基督教(中国称景教)主教埃贝德─杰苏致巴格达主教让六世的书信称,“约二十万克烈亦惕牧民和他们的国王接受了洗礼”。这说明克烈亦惕人在蒙古建立两个世纪之前,人口规模已经很大了。那么克烈亦惕人在这两个世纪里强盛起来,又兼并了其他一些部落,因此在十三世纪初的总人口以三十五万计,是不为过的。

2.汪古惕人。据《史集》记载,该突厥裔部落有“四千帐”,在归顺成吉思汗之后又被编为四个千户,因此通常以为其在二万人左右。但《史集》在后面又提及,有一万多汪古惕人参加了木华黎对金国的征讨,同时还有部分人数不明的汪古惕人加入成吉思汗的西征军。这样,至少有二万以上汪古惕人在蒙古军中服役。据此加以保守的判断,汪古惕的户数在二万户左右,人口以十万计。

3.塔塔儿人,《史集》称他们有七万户。想塔塔儿人曾经是蒙古多年的劲敌,户口理应与蒙古部相当,因此三十五万的人口当无异意。

4.乃蛮人,做为西蒙古的霸主,克烈亦惕人的劲敌,且占有西蒙古科布多湖沼地区的富饶草原,因此人口应该在二十五──三十万人左右。

5.篾儿乞惕人。他们能够与金、蒙古、克烈亦惕人多年为敌,其实力不容低诂。虽然领地色愣格河流域接近西伯利亚泰加森林的荒凉之地,但贝加尔湖周边却有一些较为温暖的溪谷和草原,足以供养如《史集》所述的“一支强大的军队”,因此总人口在十五万人左右,也大致不会错。

6.斡亦剌惕人,蒙古汗国建立时,被编为四千户,但实际上应该超过这个数字。据《蒙古秘史》载,他们有一土绵(即一万户)之多。因此人口约在四──伍万之间。

八剌忽诸部,也就是“林木中百姓”,他们散居在北方泰加森林之中,人口难以统计,但既然被成吉思汗组成万户,则可估计为五万人是只少不多的。

将以上数字相加,蒙古草原上的总人口应在170万左右。纪元1206年蒙古汗国正式建立的时候,减去二十多年争战的死亡数字,蒙古汗国的总人口应不少于150万。蒙古军在成吉思汗末年的总兵力,俄罗斯人巴尔托德('d)考证为129000人。

总之,元朝是中国的一个伟大朝代,但是儒教信徒们,怀着老子天朝上国,尔等番邦蛮夷的自大心理,把元朝大肆丑化,元朝的名字和秦桧有一拼,奇臭无比,实际上,两者都是被儒教冤枉的。成吉思汗是中国人的英雄,但,不少儒教信徒不承认。看看日本人是怎么做的吧。

日本人说成吉思汗是日本古代名将源义经

源义经死后,他的战功和人品得到京都贵族的赏识,他短暂的人生悲剧得到人们的同情。随着历史的推移,产生了许多关于他的传说和故事,以净琉璃、歌舞伎、幸若舞、谣曲等形式广泛流传于民间,受到大家的崇拜和歌颂,成了日本人典型的英雄人物。

由于大家对他的死寄以同情和不平,便出现了许多义经没有死的传说:当时义经将与自己面貌很相似的杉目太郎行信留在高馆当替身,自己则于1188年4月和辩庆等家臣逃到北方,渡海入北海道,再经由库页岛到大陆,最后成为成吉思汗。

北陆三县(石川、福井、富山)关于义经的传说和遗迹特别多是可以想象的,如果义经没有死,可能在这一带活动。北海道也有关于义经的传说,如《本朝通鉴》(1670年完成)说,或许义经在衣川之战没有死,逃往虾夷岛(北海道),留下其子孙。新井白石的《虾夷志》、水户藩的《大日本史》里都记载着义经到过虾夷岛的传说。

至于金国的始祖是义经,经及义经就是成吉思汗的这一些说法,完全出于日本侵略中国的需要,为侵略中国寻找根据。如明治时期曾为伊藤博文内阁的大臣末松谦澄,在其剑桥大学的毕业论文中汇集了义经即成吉思汗的说法,后来它作为《义经再兴记》出版。又如大正十一年(1922)出版了小谷部全一郎的《成吉思汗就是源义经》,当时就遭到正统史学家的批驳。战后,1958年在推理杂志《宝石》上连载了高木彬光的《成吉思汗的秘密》,它后来作为文库本出版。高木彬光的主要论据是,“成吉思汗”这个名字中有秘密,这个名字是他自己取的。成吉思汗这个名字用日本式汉文来读可以读成“吉成思汗”,“汗”可以分解为“三点水”和“干”,即“水干”,而“水干”就是义经爱妾静所擅长的白拍子舞的衣裳。也就是说因“吉(吉野山)成”而想“水干”——因为在吉野山订立了山盟海誓,所以想念静,而静就是义经喜欢的情人即白拍子舞女。高木彬光还认为义经和成吉思汗出身年代几乎相同,而且衣川之战后约五年成吉思汗才开始活动,这不能说是偶然的一致。高木彬光的说法虽不能说牵强附会,但光凭一个名字的巧合来断定义经就是成吉思汗这样一个历史上的大事件,未免太武断了。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