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即位封王(1 / 2)

公元550年,高洋不顾母亲娄昭君与勋贵的反对行禅代之事,废东魏孝静帝元善见,改武定八年为天保元年,于邺城称帝,国号“齐”,史称“北齐”。

五月的邺城燥热不堪,高洋率领百官至南郊祭祀,正式继承帝位。众人穿着草草制就的厚重礼服,按序就班立于烈日之下,整个典礼庄严肃穆,没有人敢挥袖取风凉,只得任由汗流浃背。

有人快马飞传,邺城宫城内的太极殿前飞落一只赤雀。太史言此为吉兆,于是将赤雀献于南郊。高洋升坛受禅,告天礼成正式称帝,入居太极殿。

新皇帝在家中兄弟排行老二,老大福薄想当皇帝却在将登大位的时候被人谋杀,老二继承其势力,顺利建立新王朝,成为开国皇帝。他还有十三个弟弟,其中四个是他的同母胞弟,名曰高演、高淯、高湛、高济。

高湛悄悄问高演:“二兄当了皇帝,我们以后会不会也能当皇帝。”高演轻拨了一下高湛,暗示他不要乱说话。高淯看了看两人,没有理会。

群臣只顾着议事,没人在意高湛的话。

新皇帝要溯其根源,群臣献言献策,仿造前朝旧例,追尊仙逝的父亲高欢为献武皇帝,去年去世的大兄高澄为文襄皇帝。

新朝初建,为了稳固根基就要安置前朝皇帝与旧臣,况且全天下的人都在等着看新皇帝如何安置前朝皇帝元善见和元氏宗室。

新贵、旧臣各抒己见,争论不休。高洋看着阶下激烈争论的群臣未言一语,待各方精疲力竭时下诏,封东魏孝静帝为中山王,食邑万户,孝静皇后为中山王妃;封中山王诸子为县公,食邑千户。

这是高洋第一次作为皇帝在朝堂之上与群臣策论朝政,这时的他二十一岁,正值意气风发时,对魏帝的处置,也不过学习前人。他并不惧魏帝的存在,只是忌惮前朝遗老、今朝勋贵以及天下的悠悠众口,封赏元善见和他的族人,让旧臣新贵和天下百姓都能看到他的仁政,都为之叹服。他望着阶下群公,一则以喜,一则以忧,顺利登上大位心中极喜,然而政权不稳,前途未卜,随时可能被他们拉下神坛,跌入无底深渊。他放大声音对众臣道:“路漫漫而修远,愿众卿与朕勠力,让大齐的百姓富足安康,共建太平盛世。”新贵高呼称赞皇帝圣明,旧勋窃窃私语似拭目以待新帝的才干。

高洋当上皇帝,高家的人蠢蠢欲动,等着皇帝为他们加官进爵。

未几日,皇帝诏封宗室高岳、高隆之、高归彦、高思宗、高长弼、高普、高子瑗、高显国、高叡、高孝绪为王;又诏封功臣厍狄干、斛律金、贺拔仁、韩轨、可朱浑道元、彭乐、潘相乐为王,此次共封十七王,所封之人皆是功勋卓著之人;又下诏祭告故去老臣孙腾、尉景、娄昭、高昂、慕容绍宗、段荣、窦泰等人之墓,抚问其妻子。他们皆是随献武皇帝出生入死之人,受得起这份殊荣,其功绩亦荫及子孙。

皇帝遣使者到各个故去的功勋墓前致祭,自己亲临段荣墓,段荣不仅是他的岳父还是他的姨父,往昔献武皇帝征战在外,他常得姨父、姨母照顾,临墓忆起儿时之事,不禁黯然伤怀。侧室段氏见皇帝感伤,亦不禁潸然泪下。

段氏和皇帝青梅竹马,又是表兄妹,皇帝自然十分亲待她。与她一起祭拜段荣,其中一个原因是对段氏的安抚。

宗室、勋贵皆被封赏赐爵,皇后和太子人选却迟迟没有确定下来。段氏心中焦虑,亦怀有希望荣登皇后之位。祭礼过后,段氏随皇帝一起回禁中,见天色未晚便转弯去了皇太后的宣训宫,两眼红肿的她让太后一阵心疼,又言及思念仙逝的父母,引得皇太后几欲落泪。

段家子弟一直南征北战,过着刀尖上舔血的日子,表面荣宠富贵,实则危险至极。段氏想让母家亲人留在邺城,不再经历战争之苦。她见皇太后心绪忧伤之时,言及兄长段韶是她最亲的人,若出为外州职官便难得相见,悲莫悲兮生别离。太后为之动容,劝慰道:“我虽为你们的姨母,却把你们当作我的亲生孩儿,你们的父母已不在人世,我更应该多加照拂。你与陛下自小一起长大,有这样的情分我自然不用担心陛下会怠慢你。至于韶儿,早年就随你姨父南征北战,又忠心于陛下,陛下自然也不会亏待他。”

段氏听皇太后所言模棱两可,直言道:“我想让阿兄留在邺城,如此我与他也能互相照拂。”

皇太后没有说什么,命人取了高丽朝贡的极品人参赏给她,叮嘱她加以调理身体,早日为皇帝诞下皇子。

皇太后心中清楚,如果将段韶留在邺城,边防会少一个得力将领,皇帝也会因忌惮段家势力,筹谋收回段家手中的权利,段家富贵难保。皇太后在没有理清其中的利弊得失时不会轻易许诺。

新朝初创,事务繁重。皇太后喜爱居住在晋阳,如果不是自己亲生的儿子当了皇帝,她不会在邺城久住。窦家、尉家、娄家、厍狄家、段家,这些姻亲手握权力,自高欢死后,只有她能压制住他们。她若不在邺城坐镇,她儿子的皇帝之位怕难长久。

没有了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