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植保小说>其他类型>天圣令(贰)> 第13章 道士得一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3章 道士得一(2 / 2)

元侃点点头:“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你可懂这意思吗?”

桑老板就笑道:“王爷得了小道,就能得天下正了。”

元侃吓了一跳,喝道:“大胆。”

桑老板倒也不惧,只合什一礼:“小道说错话了,请王爷指正。”

元侃也不禁笑了:“你胆子倒大。”

桑老板就说:“贫道别的优点没有,胆子倒是比旁人略大一些。”

元侃见他亦庄亦谐,心里原本担忧的,倒放心了一半,故意道:“我若送你到官家跟前,你的胆子还能这么大吗?”

桑老板此时方真的被惊住:“官、官家?”

元侃就问他:“可是不敢?”

桑老板被他这一激,原是怕的,此时反而激起了泼皮性子,他几番起落,都是刀头舔血的买卖,此番见富贵在眼前,心中只不停念着“富贵险中求,我怕的什么”,就抬头大声道:“贫道自然是敢的。”

元侃一笑:“好。”对张旻道:“他就交给你了,好好调教,过得几日,让他进宫。”

这几日自然是要把在宫里的规矩、皇家的人事关系、正规道士应该知道的事项,以及几段道家常用语教与他。幸而桑老板当日逃出京城就开始装假道士,穷的时候强化硬夺,富的时候骗人香火,几年下来靠这玩意儿吃饭,基本功倒是扎实。他在桑家瓦肆,也是见过富贵,结交过官人的,此时也不过是学些皇家人事宫中规则罢了。

张旻原本不大看得上他,几日下来倒同元侃啧啧称奇,说这人当真是个奇人妙人。于是过了十来日,元侃就将擅长治伤的道士王得一,通过属官推荐到了御前。

皇帝用了他的药,竟好了许多,又听说这道士颇有道行,顿时生了兴趣,召他进宫来面见。果然见这道士一派仙风道骨,举止俱是极有趣的。

皇帝说他这药方灵验,王得一就吹嘘说,他这药方原是师门传下来的。想当年天下大乱之时,祖师见战火处处,无辜百姓受战乱波及,深受伤痛之苦。发愿心要助生民减少苦难,数年来寻访药方,也借此救治过无数人。

皇帝就问怎么世人竟不知这祖师名字。王得一就说“二圣出,天下宁”,师门因此而回山修行,不现于世。因掐指一算,得知官家为旧伤所扰,特来献药。

皇帝就问师门在何处修行,道观何处?王得一就说终南山中,无观无舍,山林石洞,皆是修行之处。

两人越说越投机,皇帝素日见的道士,要么是极穷苦的,言行拘束脑子不灵。要么是极富贵的,端着架子装模作样。偏这道士雅也来得,俗也来得,道藏也来得,市井荤话也来得,极是有趣。皇帝年少时也当过市井恶少,两人讨探几句道藏,又对几句市井黑话,竟也是丝丝合缝,不禁抚掌大笑起来。

周怀政回头就悄悄地对元侃说:“皇爷最近极爱一个道长,说他是个妙人,这道行不在十里红尘滚过,只在深山老林,是修不出来的。”

这人就得了皇帝的意,成了宫中新宠,并得了一个御赐的大道观叫寿宁观,做起了观主。

刘娥进香的时候,观主作陪。刘娥看他脸色,就笑道:“老神仙近来红光满面,想是生意不错。”

王得一合什道:“贫道如今这一身,俱是娘子所赠。如今这生意,嘿嘿,不比桑家瓦肆挣得少啊。”

刘娥揶揄他:“而且不比桑家瓦肆,还要投入这么大本钱,还要跟各种达官贵人点头呵腰。如今,应该是他们向您这位神仙点头呵腰了吧。”

王得一就笑道:“彼此,彼此,你我如今都已荣华,早与往日不同了。”说到这里,不禁感慨:“其实开瓦肆与当神仙,并没有有多少差别。一样是要察颜观色,一样是周旋于贵人中间,一样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一样要给人拉纤作保牵线搭桥。只不过以前想哄别人掏钱的时候,要俯下腰来,如今想别人掏钱的时候,反而要昂起头来。”

刘娥笑得掩口:“说得好,道长果然已经得其中三味了。”

王得一就奉承:“当日贫道就看娘子非池中之物,如今看来,娘子的前程,还远不至此。贫道将来,还是要更仰仗娘子的恩德。”他心中暗忖,当日只道她或能成个大泼皮,不曾想她居然嫁与了襄王。纵然如今尚无名份,但襄王眼看是要争皇储之位的,若有登基之日,眼前这个也稳稳是个皇妃。自己能够攀上这场富贵,自然要抱紧她的大腿,当下就奉承不已。

刘娥看他前倨后恭,混得如鱼得水,不由点头:“道长如今言谈举止,更加仙风道骨了。听说道长在官家身边,颇敢直言?”

王得一得意起来:“官家虽然尊贵,但有时候,也爱听几句村话荤话,聊些市井八卦。那些道观里出来的傻道士,胆子太小,放不开手脚,如何比得老子。呵呵!”

刘娥指他:“说着说着,漏馅了吧。官家就不怀疑你?”

王得一就笑:“我早说过了,当年贫道的师傅,要贫道入世修行,而且还要在市井中打过滚,方能够悟道。官家听了,还拍膝赞许,说先师必是得道高人呢。”

刘娥点头,如今安了这么一个人在皇帝身边,皇帝的身体状况,心情好坏,好恶习性,俱能及时了解,对襄王争储,实有极大的助益。

自许王死后,也曾经有官员进谏,劝再立皇储的,都无不是叫皇帝或斥责或贬流的,弄得后来再也没有人敢提这事了。可没人敢提了吧,皇帝自己心里又不自在起来。

他自己这段时间旧疾发作,就顿时感觉已经不如年轻时了,要认老的时候,还得认老。这段时间他又开始翻史书,越看越觉得,这世间就没有万年的天子,皇储该定,还是要早定,免得跟齐恒公一样,死的时候五子束甲而争,那就真是死不瞑目了。

这些年来他也是看着诸子明争暗斗的,诸王结交臣工,讨好后宫的行为,他又岂能不知。若论这三个儿子的才干、能力,其实都是不相上下的。只是襄王寡断、越王惧内、吴王任性,都有些不足之处。越到后来,反而是一开始让他有些失望的襄王,渐渐进了他的眼中。

最年幼的几个儿子,说四哥五哥会给他们送各种玩具,但三哥却会问他们功课。八皇子的生母王德妃因此对他说,只有三郎是真心关心弟弟,其他的都不过是想借此讨好罢了。刘承规管着皇城司,他问刘承规,诸王可曾给他送礼,刘承规坦然承认,某王送了多少,某大臣送了多少,一文不少。只问起襄王时,就说喝过几次茶,讨探过书画,但却从来不曾送过礼物,也不曾打听过皇帝私事,有询问也只是依着儿子的本份,并不逾越。

越王吴王的后宅多少有点风波,倒是襄王年轻时虽闹过一次大的,此后再也没有出过事,后宅平平稳稳的,如今已经有了两个嫡子,一个庶子。尤其是他用心在其他兄弟不关注的民生上,之前的上表赈济灾民,此后又清扫城狐社鼠,使得治安清明;再又在蜀中之事上果断上书派良臣安抚百姓,阻止军纪败坏,避免再次民乱。又有许多其他事件来,件件都办得极扎实。

他这时候有了立皇储之心,又不好自己提出,某次在崇政殿议事时,叹息自己身体有疾,谁晓得这些人一点也没听出话音来,只一径劝谏退休,或推荐医者,并无一人敢提此事。

他自己憋了一肚子气,又与后宫说起,谁知道诸人皆被他之前谁提谁倒霉的前例吓住了,虽然有点猜测,却是谁也不敢第一个提出来。也就是皇后略含蓄地道:“只要王妃们贤德,谁家府中子嗣多,后宅平安的,那就是好的。”这话,却也是正合了襄王府。

九重天上一点微风,落到下界就是惊天动地。皇帝有这样的意向,群臣虽不敢言,却并不是完全没有反应的。

襄王府里,元侃就与众臣属商议此事,这时候忽然间王钦若就道:“官家前些日子,似乎提起寇准了。”

钱惟演一怔,忽然道:“这是个信号,恭喜王爷了。”

过了数日,宰相吕蒙正上奏,道:“寇准在青州一年多,已经修身养性,相信回来之后,应该能与众臣相处更好。”

皇帝见奏,沉吟片刻,道:“那就召他回来吧。”

寇准,字平仲,华州下邦人,太平兴国五年进士,时年才十九岁,即被任命为大理评事,次年又被派往归州巴东任知县。以后他又先后升任盐铁判官、尚书虞部郎中、枢密院直学士等官。

皇帝虽然厌恶赵普,却也不得不承认他对于朝庭的作用,尽管他在关键时刻总会起用赵普,但是在太祖朝被排挤的心理,却始终也无法自心底里全部信任赵普。他也一直在群臣之中,寻找属于自己的“赵普”。寇准在群臣中,临事明敏,以刚直足智而著名。

端拱二年,寇准曾奏事殿中,极利害。由于忠言逆耳,皇帝听不进去,生气地离开了龙座,转要回内宫。寇准却扯住皇帝的衣角,劝他重新落座,听他把话讲完。此事比当年赵普将太祖撕碎地奏折重新贴好呈上之举,更为大胆。皇帝虽然当时极怒,事后回想,却是十分赞赏寇准,高兴地说:“朕得寇准;如唐皇帝得魏征。”他终于得到了自己的“赵普”。

但是寇准此人,自负极甚,皇帝待他有知遇之恩,他自是倾心相报,余者在他的眼中,却皆是不屑一顾,因此得罪人甚多。

淳化寇准任枢密陆军直学士,时年春季大旱,皇帝召集近臣询问时政得失。群臣多认为是天数所致,寇准却忽然道:“天人感应,今年旱灾,是上天对朝廷刑罚不平的警告。”皇帝大怒,拂袖生气地转入禁中,过了半刻,心中思量寇准的话必有根据,就召问寇准朝廷的刑罚怎么不平?寇准回答说:“请将二府大臣都叫来,我当面解释。”

当二府大臣被召进来时,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寇准却拿出两桩卷宗来,道:“臣近日接到这两桩受贿案的卷宗,发现王淮贪赃,钱以千万计,仅被撤职仗责,前些时日却又恢复了原职;而情节较轻的祖吉,却被处以死刑。”

皇帝震怒:“这是怎么回事?”寇准从容地道:“只因为王淮的哥哥就是参知政事王沔大人。”皇帝当即责问王沔,王沔吓得魂不附体,连连谢罪。皇帝喜寇准肯直言进谏,过得不久,便任命他为左谏议大夫、枢密副使,后又改为同知枢密院事,开始直接参预军国大事。不料寇准一接手枢密院之事,便与枢院知院张逊也大闹几场。他与王沔张逊作对,却将两府中人得罪了大半。后来因为开宝皇后宋氏去世后,皇帝不肯依礼而葬的事,又发作立皇储之议的人。群臣都不敢作声,只有寇准却犯颜直谏,惹怒皇帝,墙倒众人推,他得罪的人太多,因此就被贬至青州去。

寇准被贬的原因虽然有许多,但最明面上的理由就是议立皇储之事,所以当皇帝忽然提起:“寇准去了青州,怎么都不想我,都没给我写信?”

此后就有吕蒙正上奏,皇帝准了,寇准就被召回京师。

寇准刚从青州还朝,立刻入内觐见皇帝。他走进睽别一年之久的大庆宫中,眼见着檐上鱼沼飞梁,心中竟恍有隔世之感。

夏承忠引着寇准入内,寇准进入殿中,却不见皇帝。心中正是奇怪之时,听得屏风后面水声淙淙,隐隐透着一股药气来。过得片刻,见有宫人捧着玉盆倒退而出,走过寇准身边,闻得这药气更重。

寇准心头狂跳,不安之意重浓。此时却听得皇帝咳嗽一声,道:“寇准怎么还没到吗?”寇准连忙跪前一步,道:“臣寇准叩谢皇恩。”听得皇帝道:“撤了屏风。”寇准抬起头来,却见皇帝家常衣着,赤着双足倚在榻上,脚上仍可见刚刚泡过药水的痕迹。

皇帝慵懒地笑道:“你如何这般迟才来?”

寇准叩首道:“臣望帝都,亦如久旱之盼云霓,只是臣是被贬之人,未曾奉诏不敢擅回京城。”

皇帝淡淡一笑,道:“平身,赐座!”

寇准慢慢地坐下,不知怎么地,他心中似有一种预兆,今天的会见,绝不寻常。此刻皇帝的态度越是轻松,他的心情却越发地沉重起来。

皇帝掀衣随意指着自己的双足道:“朕这脚,一到了冬天,越发风湿冬疮什么都来了。前些年泡泡药水,倒也好些,如今却越发地厉害起来。唉,真是老了。”

寇准站了起来,肃然道:“官家足疾,社稷何曾不是足疾呢?”

皇帝微微一笑:“寇卿此言何意?”

寇准恭敬地拱手道:“神器未托,怎么不是社稷的足疾呢?”

皇帝大笑,振衣而起道:“以卿之见,朕诸子中,何人可以付神器者?”

寇准心中狂跳,脸上却不露出声色来:“陛下为天下择君,谋及妇人、中官,不可也;谋及近臣,不可也;唯陛下乾纲独断,择所以副天下望者。”

皇帝收了笑容,屏退了左右,低头沉吟许久,这才徐徐道:“襄王如何?”

寇准只深奥一颗心似要立刻蹦出了胸腔来,他来之前,隐约猜到皇帝心中为皇储之位而犹豫,再见皇帝示以足病,更是试探着指出“神器何托”的大事来,此时见皇帝终于提出了人选。忽然间有一种说不出的恐惧来,大宋皇储的决定,竟然真的就在今天自己的三言两语中尘埃落定了吗?皇帝看似闲闲地一句话,然而此时他的神态越是轻松,越知道这件事在他的心底思虑已久,隐藏已久了。

寇准强抑内心的慌乱,退后一步,颤声道:“知子莫若父,圣心既认为襄王可以,请早作决断!”

皇帝点了点头:“你出去罢!”

寇准恭敬地磕头退出,在退出房门的最后一刻,他看到皇帝闭目向后倚去,神情之间似放下了一件大事,那一刻间竟是说不出来的疲惫之态毕现。

只是那一刹那而已,寇准却看到了。

退出大庆宫,寇准走了两步,忽然间只觉得手足酸软,他勉励扶着廊柱站定,时值深秋,他却发现全身上下,竟不知何时已经被冷汗湿透了。

次日,圣旨下:襄王元侃,赐名恒,即日起改封为寿王,兼任开封府尹。大赦天下,除十恶、故谋劫斗杀、官吏犯正赃外,诸官先犯赃罪配隶禁锢者放还。

同日,以左谏议大夫寇准参知政事。正式入中枢,为副相。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