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植保小说>其他类型>阿斗> 三国演义中的错误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三国演义中的错误(1 / 2)

综观各种《三国》版本,“技术性错误”的类型基本相似。兹以流传最广的毛本《》为例,“技术性错误”可以分为五个大类:

(一)人物错误。主要包括五种情况:

1.人名错讹。如第5回写陈留孝廉卫弘资助曹操起兵讨伐董卓,据《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注引《世语》,“卫弘”当作“卫兹”;第65回写刘备任用刘璋旧部庞义,据《三国志·蜀书·刘二牧传》,“庞义”当作“庞羲”,等等。

2.人物字号错讹。如张飞本字“益德”,《演义》却误为“翼德”(第1回);刘晔本字“子扬”,《演义》却误为“子阳”(第十回),等等。

3.人物身份错讹。如丁原曾任并州刺史,后入京为执金吾,《演义》却误为“荆州刺史”(第3回);杨阜在魏明帝时任少府,《演义》却误为“少傅”,等等。

4.人物关系错讹。如董贵人本系董承之女(《后汉书·伏皇后纪》),《演义》却误为董承之妹(第24回);魏国燕王曹宇本系曹操之子(《三国志·魏书·武文世王公传》),《演义》却误为魏文帝曹丕之子,等等。

5.人物彼此混淆。如初平三年(192)被青州黄巾军击杀的兖州刺史刘岱,与建安四年(199)被曹操派往徐州攻刘备的刘岱本系两人,《演义》却混为一谈(第22回);曾经赏识曹操的东汉太尉桥玄,与江东二乔之父乔公(即“乔国老”),籍贯、生活年代均不同,《演义》又混淆不清(第48回)。

(二)地理错误。主要有八种类型:

1.政区概念错误。如“沛国谯郡人”(第一回),当作“沛国谯县人”(东汉时王国与郡地位相当,不相统辖);“九郡四十二州”(第三十四回),当作“九郡四十二县”(东汉地方政区为州——郡——县三级,郡下辖县),等等。

2.大小地名混淆。如“兖州、濮阳已失”(第11回),当作“兖州诸郡县已失”(濮阳仅为兖州之一县,二者不应并列);“操引军赶至南阳城下”(第17回),当作“赶至穰城下”(南阳系郡名,而非具体城名,穰城系其所辖之一县),等等。

3.误用后代地名。如“河东解良人”(第一回),当作“河东解(县)人”(“解良”即“解梁”,系金代地名);“玄德、关、张三人往代州”(第二回),当作“往代郡”(“代州”系隋代地名),等等。

4.古今地名混用。如“定州中山府安喜县”(第二回)。当作“冀州中山国安喜县”(“定州”系北魏地名。“中山府”系北宋地名。二者实为一地。、“安喜”则系汉代县名);“德州平原县”(第5回)。当作“青州平原县”(“德州”系隋代地名。“平原县”则系汉代地名)。等等。

5.方位错乱。如耒阳本在江陵东南约一千里。《演义》却写成“东北一百三十里”(第57回);益州本在汉中之南。《演义》却写张鲁以为“西可以吞益州”(第64回)。等等。

6.地名误植。指作品本该用甲地名。却误用了乙地名。如第19回写曹操往徐州攻吕布。“路近萧关”。当作“路近萧县”(萧关在今宁夏固原东南。距徐州极远。萧县则在今安徽萧县西北)。等等。

7.地名混位。指甲、乙两地本不相干。却被硬拉在一起。弄得牛头不对马嘴。如第5回写李典为“山阳巨鹿人”。大误(山阳郡属兖州。巨鹿郡则属冀州)。当作“山阳巨野人”;第11回写臧霸为“泰山华阴人”。亦误(泰山郡在今山东。华阴县则在今陕西。二者相距数千里)。当作“泰山华(县)人”。等等。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