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植保小说>其他类型>异时空之抗日> 第二百六十六章 美国官方记者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二百六十六章 美国官方记者(1 / 2)

【时代背景】

一九四三年下半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德军在斯大林格勒遭到惨败后,被迫收缩战线,苏军转入大反攻。意大利于当年九月八日宣布无条件投降,极大地削弱了法西斯的侵略势力。日本在太平洋战争中,中途岛作战、瓜岛作战,以及东南太平洋的岛屿争夺战均归惨败,轴心国一方开始崩溃。

※※※

〖察绥两省和山西的雁门关在沦陷时期,出口了大宗皮毛、牲畜、粮食、煤炭、盐碱和鸦片。这些战略物资和土特产品,除了由日本的“驻蒙军”军部和日本的各种“株式会社”控制以外,也由伪政务院经营一部。其中,日本人每年从草原上“买(使用贬值很快的伪币)”的羊,就达到了十万头!

——摘自《李守信回忆录》〗

所以,绥远真正的价值,并不是土化肥种植技术下的农业,而是大范围的贸易!通过贸易将长城内侧的茶叶、铁制品、农产品换取部落的牛羊、皮毛,甚至是奶制品!

通过贸易建立绥远经济纽带,以借此富强塞北军区。

绥中区的地域宽广,有不少肥美的草场,随着日寇“驻蒙军”在当地影响的消退,八路军逐渐进驻后,通过大范围的剿匪,使绥中区的治安局势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好转。随着人心逐渐安定、依附,八路军与蒙古牧民之间的贸易,悄悄地开展了起来。

在以前的时候,因为贸易不通、战乱,蒙古部落的牛羊很难进入内地销售。而日本“驻蒙军”军方和日本财团给的伪币,则没有什么流通价值!

种种条件限制,使牧民实际上是靠天吃饭,生活没有任何保障!同时,这也是草原马贼剿不胜剿,“春风吹又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当满载的八路军贸易马队上门之后,蒙古部落在初始的时候,还处于观望的态度,生怕八路军使用晋绥军区发行的纸币(抗战期间,国、共、日三方,发行各种不同的纸币),或者“更恶劣”地打白条。但八路军采用以物易物的交易方式之后,这才完全打消了部落的顾忌。

……

因为内蒙古的局势平定,在外蒙的一支中等部落(蒙古模仿苏联的公有制经济模式,结果遭到了巨大失败,社会的生产力一落千丈),趁着外蒙苏、蒙军巡逻的缺口,内蒙日军实力受损,无暇顾及的时候,居然赶着几万牲口、浩浩荡荡地穿越边境线,进入绥远北方放牧。

对于这块意外送上门来的“肥肉”,塞北军区立刻派出干部,进行全盘接受(如果苏联和外蒙越境追击,就会引起日本的强烈反应)。

肥美的草场上,这些新到的牧民们忙碌地集中牲畜、清点物资。因为转移得太快,许多生活、生产用具都没有来得及一并带来,这让部落的牧民感到很沮丧。

“政府会提供给你们粮食、铁制品、茶叶、盐巴,以及其他方面的生产、生活物资!”马常青看了看成群的马匹,又收回目光,对部落的“嘎查”说道:“但是,也请你们不要越界放牧,以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烦(新来的被排外)!另外,你们作为交换的牛羊群,也请一定要及时、保证质量交付。”

在“百团第二”之前,部队、机关单位的大部分粮秣所需来自绥南农村。但是,现在情况不同了,绥东、绥中区正在开展越来越大规模的南北贸易,已经取代了绥南区,成为主要的后勤供给基地。

长城以南(晋绥军区)、以东(晋察冀军区)的大批物资,诸如铁制品、茶叶、蔬菜、肥皂、食盐等物资,通过走私源源不断地输送到绥远蒙古部落的手中,然后再用以物易物的方式,从绥远蒙古部落的手中,购买大批皮毛、牲畜等物资。

通过贸易,塞北军区的经济实力、战略物质迅速堆积。其中,为了支援延安总部,塞北军区已经向总部输送了一千头羊的熏肉。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