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植保小说>其他类型>燃烧的土地·抗日著名战役录> 第二十三章 八路军1943年秋季反“扫荡”作战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二十三章 八路军1943年秋季反“扫荡”作战(1 / 1)

1943年春,第二次世界大战发生了有利于反法西斯阵线的转折。德、意转入战略防御。日本在太平洋战场也转入守势,而且国内政局不稳,经济淑于破产,军队士气低落,厌战反战情绪激增。日本帝国主义为挽救其失败的命运,改变其在太平洋战场上的不利态势,阻止美军反攻,急欲尽快结束对华战争,以便从中国战场抽调更多的兵力用于太平洋战场,为此,在1942年12月21日的御前会议上,制定了《为完成大东亚战争而决定的处理中国问题的根本方针》,即所谓“对华新政策”,企图以大力扶植和加强汪精卫伪政权的政治力量,并对蒋介石施加一定的压力,促使蒋、汪合流,以达到“以华治华”的目的。

根据这一方针,1943年2月27日,日军大本营制订了1943年度《对华作战指寻计划》,并发布了《大陆命第757号》命令,规定中国派遣军的首要任务是确保其占领区,首先力争蒙疆地方、山西北部、河北、山东、江苏北部及上海、南京、杭州间地区迅速安定。同时、特别强调要确保重要资源开发地区、中心城市和主要交通线的安全。在作战指导上,要求把日军分为守备部队和机动部队,并以伪军接替部分日军担任守备,以便抽出日军用于太平洋战场和在中国占领区内执行机动作战任务;并且加强航空兵作战,摧毁中、美的空军基地,此外,还决定以由国内调来的1个旅团和在华的部分独立混成旅团为基础,扩编成5个师团,以接替准备调往太平洋战场的5个师团的防务。这样,日中国派遣军所辖兵力仍有24个师团,12个独立混成旅团、1个骑兵集团和13个航空兵中队,共60余万人。

日华北方面军为贯彻大本营的方针和意图,于1942年12月26日和1943年1月7日,先后召开了所属各兵团长和参谋长会议,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冈村宁次在讲话中宣称:“华北地区自大东亚战争爆发以来,就担负起兵站基地的任务”,今后“要更进一步发挥野战军的本领,除对重庆军加大压力外,同时要与中国战士合作,剿灭华北建设致命之敌中国共产党军”。

3月24日,华北方面军下达了1943年度《作战警备纲要》,确定将作战重点指向八路军及其根据地,对国民党军则根据需要,进行抑制或给以打击;要求各兵团负责各自警备地区的安定,特别要重视确保铁路及主要交通沿线地区、主要城市及主要资源开发区的安全,并促使伪军积极配合作战;强调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将原来高度分散配置的兵力逐步集中,以便加强机动作战能力,并提出创造和革新战法,强调实施奇袭和急袭,以捕捉八路军指挥机关和摧毁抗日根据地设施。为填补调出的第27、第36师团的防务,华北方面军将其所属的独立混成第4、第6、第15旅团扩编成第62、第63师团,但其兵力有所减少,战斗力开始下降。华北伪军数量因国民党军大批投降而有所增加,但因形势对其不利,士气更为低落。

依据年度作战计划,日华北方面军于1943年上半年将“扫荡”重点指向北岳、太行和山东等抗日根据地。但由于八路军深入贯彻了“敌进我进”的方针,粉碎了日军的春、夏季“扫荡”,使华北各抗日根据地得到恢复和发展,日华北方面军为了改变其日益被动的局面,根据其派遣军总部制订的《秋季以后作战指导大纲》,修改了方面军的年度作战计划,企图尽可能在秋季,经过长期有组织的作战,摧毁抗日根据地,其“扫荡”重点指向八路军北岳、冀南、冀东、晋西北和太岳抗日根据地。

9月1日,日华北方面军召开所属各军及直属兵团的参谋长会议,下达了作战计划。

为了迷惑八路军,日华北方面军先以一部兵力“扫荡”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平北地区。9月2日,华北方面军调集第63师团及第110、第26、第62师团和独立混成第3旅团各一部及伪军,共4万余人,在方面军指挥下,预定以约2个月时间,重点“扫荡”北岳区第3、第4军分区。

晋察冀军区根据日军动向,判断日军即将开始秋季大“扫荡”,遂决定以内线与外线、主力与民兵、军事打击与政治攻势相结合的方针,粉碎日军的“扫荡”。据此,令北岳区地方武装深入日军后方,巩固边沿区与扩大根据地;令军区主力于机动位置休整待机,准备反“扫荡”和保卫秋收。

反“扫荡”作战经历了三个阶段。

9月中旬至10月中旬为第一阶段。9月15日,北岳区周围各路日伪军开始行动。平汉路方面的日军第63师团、独立混成第1旅团、第110师团各一部,分别由保定、定县、正定、石家庄出动;正太路西段日军第62师团一部,由阳泉、寿阳出动;同蒲路北段日军独立混成第3旅团一部,由五台、崞县出动;第26师团一部由大同出动;平绥路东段日军独立混成第2旅团一部,由张家口、宣化出动,分别向第一线各要点集结。

16日至18日,各路日军以奔袭动作,占颂晋察冀军区第1军分区的易县松山、第2军分区的平山蚊潭庄、第3军分区的唐县唐梅、第4军分区的平山会口、六岭关和雁北地区的灵丘下关,完成了对第3、第4军分区的合围。为打破日军的合围,晋察冀军区以三分之一的主力团、地区队及边沿区的县区地方武装、武工队,越过封锁沟,深入敌占交通线,展开破击作战,切断日军的后方供应,破坏其后方设施,以三分之二的主力团和地区队于内线,以营、连为单位,结合民兵,广泛开展游击战,在日军必经之地,大量埋设地雷,并依托有利地形,以阻击,侧击手段,迟滞、消耗与疲惫日军。

至9月下旬,各路日军始进入根据地中心区,并依托临时据点实行分区“清剿”,大肆进行烧杀抢掠。针对日军“扫荡”的特点,晋察冀军区于9月20日指示各军分区,利用青纱帐,积极主动地打击敌人,粉碎敌之“扫荡”,各军分区根据军区指示,大力组织射击组、爆破组与民兵的游击组相配合,展开麻雀战、地雷战,扼守要道、隘口,打击“清剿”之敌。当日军围攻阜平东北之神仙山和完县西北的青虚山时,为掩护边区党政军领导机关和贮藏在该地的大批弹药物资,第42团和第2团一部坚守制高点,与日军苦战多日,在第6团、特务团等部配合下,将日军击退。25日,晋察冀军区又令各军分区,除以一部兵力分散活动于中心区及敌后进行游击战外,适当集中主力打击小股“清剿”之敌,迫

(本章未完)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