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植保小说>其他类型>燃烧的土地·抗日著名战役录> 第二十章 冀中反“五一”大“扫荡”作战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二十章 冀中反“五一”大“扫荡”作战(1 / 1)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中国派遣军总部根据其大本营的战略企图,变其在中国的占领区为进行太平洋战争的兵站基地,对国民党仍执行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政策,以期使国民政府投降;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则以其主要力量继续推行“总力战”,企图摧毁杭日根据地,巩固其占领区。

日华北方面军根据中国派遣军总部1941年12月10日关于确保华北,特别是确保重要资源区、交通线的安全和加强经济封锁的命令,于1942年2月25日和26日召开所属各兵团参谋长会议,下达1942年度《治安肃正建设计划大纲》,规定继续“以剿共为主”,“实行积极的不间断的作战讨代”,“首先对冀东、冀中地区,然后对太行山北部地区”进行“扫荡”,以求巩固占领区,使之担负起“大东亚战争兵站基地”的使命。为实现这一战略企图,华北方面军将2个独立混成旅团扩编为2个师团,使其在华北的兵力仍保持10个师团另1个骑兵集团和10个独立混成旅团,共约25万余人。同时大力加强伪军,使其兵力增至30余万人。

冀中盛产粮棉,在经济上、战略上具有重要地位。因此,日军华北方面军确定其为1942年上半年“扫荡”重点地区。为隐蔽其对冀中地区的“扫荡”企图,制造假象,迷惑八路军,日华北方面军首先以重兵分别对冀东、北岳和冀南地区进行“扫荡”,同时,决定以3个师团、2个独立混成旅团另2个联队,共5万余人的兵力,在方面军的统一指挥下,采取“铁壁合围”、“拉网扫荡”战术,围歼冀中八路军,摧毁冀中抗日根据地。其部署是:以第110、第26师团各一部,配置于保定、定县和新乐一线;以独立混成第7旅团一部,配置于河问地区;以骑兵第1旅团第13联队配置于洼阳河以东交河地区;以第41师团配置于德石路沿线;以独立混成第9旅团配属于第41师团,部署于德石路以北。以上为直接进行“扫荡”的部队,另以第110师团一部和第27师团主力为配合“扫荡”的部队,分别部署于石家庄和任丘、大城、文安地区。

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八路军总部,根据1942年2月3日以来日军对太行、太岳、晋西北抗日根据地实行“清剿扫荡”的特点,曾于2月11日、18日、25日连续发出反“扫荡”的指示。指出:敌将对我各根据地进行更加残酷的“扫荡”,华北仍将为敌“扫荡”的重点地区。必须对于部和群众进行深入的教育,充分认炽敌人“扫荡”的残酷性,防止产生轻敌麻痹,拼命蛮于或消极悲观、惊慌失措的情绪;各级领导机关必须精干、分散,深入部队、基层,领寻对敌斗争,动员群众实行坚壁清野,加强民兵自卫队的组织指挥;在作战指导上,应以打破敌之长期“扫荡”与分散“清剿”为目的;主力大部应适时跳出敌之包围圈,乘敌后空虚大胆地积极地对敌交通线和据点展开破袭战,并开展敌占区群众工作,配合内线部队的斗争,彻底粉碎敌之“扫荡”。

大“扫荡”前,由于日军不断“蚕食”,冀中抗日根据地基本区的面积、人口均己减少了约三分之二,只剩下3000余个村庄、约28万人口,19万平方公里土地,使得冀中八路军的回旋余地大大缩小。中共冀中区委和冀中军区,在日军“扫荡”太行、太岳和晋西北地区时,预料日军将“扫荡”冀中,曾连续发出反“扫荡”紧急指示,要求冀中军民在精神上作好准备,并采取坚壁清野,划分活动区域,拟定分散活动方案,以及紧缩机关等措施。

冀中军区司令部还于3月20日发出关于开展地道斗争的指示,总结了在对敌斗争中运用地道保存自己,打击敌人的经验,指出地道斗争对于坚持平原根据地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强调动员群众自觉地投入这一斗争,要求构筑由小到大,由近及远,由简单到复杂,形成户户相通、村村相联的四通八达的地道网,并提出开展地道斗争的战术及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采取的对策。根据上述指示,冀中军民积极进行反“扫荡”的准备。但是,从上到下,对日军“扫荡”的残酷性、长期性、严重性估计不足。

5月1日,日军开始第一阶段的“扫荡”。首先从边缘区开始,以第110、第26师团各一部“扫荡”储尤河以北地区;以独立混成第7旅团一部“扫荡”滹忆河以北地区;以独立混成第9旅团及骑兵第1旅团第13联队“扫荡”德石路以南地区。尔后,稳进稳扎,逐步增建据点,由边缘区向根据地中心区深县、武强、饶阳、安平等县压缩,企图聚歼冀中军区领导机关和主力部队。

中共冀中区委和冀中军区于5月7日发出指示,确定以发动全民武装自卫,开展广泛的游击战争,全面坚持根据地斗争为反“扫荡”方针,要求各部队既要灵活、积极打击敌人,又要避免与敌硬拼;要求主力部队以一部配合地方武装,带领各地游击小组,分散坚持内线斗争,大部应迅速转向敌侧后,乘虚袭击日军据点和交通线,策应内线部队的反“扫荡”斗争。

9日和10日,日军“扫荡”兵力增至2万余人,并封锁了环绕深县、武强、饶阳、安平、献县根据地中心区的滹沱河、滏阳河、德石路、沧石路,构成一个所谓“铁环阵”,完成了对根据地中心区的包围圈,并开始向内压缩。冀中八路军部队未能突破日军的压缩、包围,机关、部队大部被迫退向根据地中心区,陷入拥挤、被动局面。

5月11日起,日军转入第二阶段“扫荡”,日军为捕歼冀中八路军主力,实施连续合击。日军第110师团、独立混成第9旅团各一部和当地伪军,共7000余人,合围深(县)安(平)路以西的晋县、深泽、安平地区;日军第41帅团、独立混成第9旅团各一部和当地伪军,共8000余人合围德石路、沧石路之间的深县南部地区。12日,日军第110、第41师团和独立混成第9旅团各一部和当地伪军,共1万余人,向深县、武强、饶阳、安平地区和深县、束鹿地区合围。日军每次合围,都有5、6架飞机配合,采取多路并进的拉网战术,鱼麟式的梯次配备,纵深很大,一进入根据地腹心区便全面展开,逐村“扫荡”,步步为营,一路与八路军接触,其余各路便蜂拥而至,使得八路军部队难以机动和转移。针对日军的企图和行动,冀中军区决定留主力一部坚持中心区斗争,领导机关和主力大部,乘敌之隙,向外转移,摆脱日军的合围。13日,军区机关率第27团等

(本章未完)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