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植保小说>其他类型>华杉讲透孙子兵法> “先胜后战”的关键是不胜不战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先胜后战”的关键是不胜不战(1 / 2)

原文

昔殷之兴也,伊挚在夏;周之兴也,吕牙在殷。故惟明君贤将,能以上智为间者,必成大功。此兵之要,三军之所恃而动也。

华杉详解

昔殷之兴也,伊挚在夏。

殷商的兴起,是依靠夏国的伊挚。

曹操注:“伊挚,伊尹也。”

“伊挚”,就是伊尹,这里孙子把他作为间谍的第一个案例。伊尹的身份比较复杂,大概是厨师、家庭教师、帝王师、间谍、军师、相国、圣人。

伊挚首先是个厨师,也是中国厨师的祖师,我们烧菜说关键是要掌握“火候”,这个火候论就是伊挚提出来的,伊挚提出五味调和说和火候论,他的厨艺是有理论的。

伊挚是夏朝有莘国国君的厨师和贵族子弟家庭教师,专研究两件事:烹小鲜和治大国。所以我都怀疑老子说的“治大国如烹小鲜”,是不是受伊挚启发。因为老子只是说,而伊挚在这两方面,都堪称中华始祖:烹饪,他被称为中华厨祖;治国,他被封为“商元圣”。

商汤为了得到伊挚,娶了有莘国君的女儿,伊挚作为陪嫁来到商,《孟子》说:“汤之于伊尹,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王。”汤尊伊挚为帝王师,教他尧舜之道。同时,由于伊挚是夏国人,熟悉夏国内情,又多次返回夏国从事谍报工作,包括结交夏桀的元妃妹喜,大量窃取夏国情报,为商灭夏发挥了关键作用。

周之兴也,吕牙在殷。

孙子举的第二个间谍案例,是姜子牙。周朝的兴起,是依靠在殷商的姜子牙。姜子牙曾经为商纣王工作,周文王得到他,就了解了很多商纣王的内情。

孙子举伊挚和姜子牙两人为间谍的案例,引起很多后学的不解,甚至不满。因为读兵法的,特别是注兵法的,还是读书人多、儒生多。伊挚和姜子牙都是儒家价值观里的圣人,孙子将他们说成间谍,而间谍再怎么重要,在儒生心目中也不是“正人君子”的工作,再说这二人做了什么间谍工作,也是不可考据,他们在商和周的建国大业里发挥的核心作用,更绝不是间谍的作用。

梅尧臣说:“伊尹、吕牙,非叛于国也,夏不能任而殷任之,殷不能用而周用之,其成大功者,为民也。”这两位并非叛国间谍,而是良臣择明主而事之,为天下苍生谋福利。

张预也不满意以伊尹、姜子牙为间谍例子,他说:“伊尹,夏臣也,后归于殷;吕望,殷臣也,后归于周。伊、吕相汤、武,以兵定天下者,顺乎天而应乎人也。非同伯州犁之奔楚,苗贲皇之适晋。”

伊尹是夏臣归于殷,姜子牙是殷臣归于周,二人分别辅佐汤、武平定天下,是顺天命、救人民,和伯州犁、苗贲皇之流不是一回事。

伯州犁和苗贲皇,就是标准的叛国者了。

伯州犁,是晋国贵族,其父伯宗被“三郤”所迫害,奔楚,为楚国太宰。

苗贲皇,是楚国贵族,芈(mi)姓,斗氏,若敖氏之族,楚国令尹斗椒之子,楚庄王九年,斗椒作乱失败,楚庄王灭若敖氏之族,贲皇逃到晋国。晋任之为谋主,为晋国八大良臣之一。

晋楚两国鄢陵之战,二人就分别站在国君旁边,指点自己过去祖国军队的内情,给国君出主意。不过苗贲皇技高一筹,晋军获胜。

鄢陵之战是春秋时期经典大战役,史书对二位叛臣的表现记载非常生动:

伯州犁陪同楚共王观察晋军阵营。

楚王问:“晋兵正驾着兵车左右奔跑,这是在干啥?”

伯州犁回答说:“在召集军官。”

楚王:“那些人都到中军集合了。”

伯州犁:“在开会商量。”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