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植保小说>其他类型>华杉讲透孙子兵法> 万事都有代价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万事都有代价(1 / 2)

我们的社会有一种“狠话文化”,就是好说狠话,比如“不惜一切代价”如何如何。这世上没有什么事是不惜一切代价的,万事都有代价。

原文

地有所不争。

华杉详解

有的地方虽可争而不争。

曹操注解说:“小利之地,方争得而失之,则不争也。”

杜牧注解说:“言得之难守,失之无害。伍子胥谏夫差曰,‘今我伐齐,获其地,犹石田也,不如早从事于越。’”伍子胥要夫差去争越国的地,不要去争齐国的地。因为吴国是南方人,灭了越国,得了越国的地,又能守住,也能耕种。取多了北方齐国的地,没什么用,也守不住。

不过此时夫差志得意满,又正被勾践伺候得舒服,每天搂着勾践送给他的西施,根本不认为有灭越的必要,北向中原,与齐晋争霸天下,才是他的志向。结果,他又中了勾践的离间计,杀了伍子胥。正在他举兵北上的时候,勾践乘他后方空虚,突然袭击,杀了他的太子。又过了几年,吴国为越所灭,夫差自杀。

读史者难免扼腕,伍子胥那么大功劳,对吴国那么重要,夫差怎么能杀他,自毁长城呢?这是旁观者的看法。在夫差看来,吴国的胜利和强大都是我自己的本事,怎么会是伍子胥的功劳呢?风遗尘整理制作。

杜牧还讲了一个战例:

东晋的时候,陶侃驻守武昌,长江北岸有邾城,诸将都说应分兵镇之,陶侃不回答,而诸将反复说。陶侃就带大家渡江去打猎,带他们到现场说:“我之所以设险而御,凭借的是长江之险。邾城在江北,内无所依,外有群夷。贪图邾城的利益,不仅守不住,还招惹夷人来。所以得了邾城,无益于江南,反而招祸。”

后来庾亮守邾城,果然大败。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