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植保小说>其他类型>华杉讲透孙子兵法> 决策心理学:任何决策的背后,都是决策者的“个人需求”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决策心理学:任何决策的背后,都是决策者的“个人需求”(1 / 2)

这种需求,可能是个人和小集团利益,可能是个人抱负,可能是某种情绪,可能是某种焦虑,某种心结,某种心理阴影。都有可能。一定要从他个人的角度,去分析他的决策。而自己在决策的时候,则要有“无我”的意识,把自己的个人因素、情绪因素,从决策中剥离出来,才能作出正确的选择。

原文

涂有所不由。

华杉详解

“涂”,同“途”。道路有的虽可以走,但不走。反过来,有的不可以走的,也可能走。这就是变。

李筌注解说:“道有险狭,惧其邀伏,不可由也。”险狭之地,怕有埋伏,所以不走。

曹操注解说:“险隘之地,所不当从;不得已从之,故为变。”不该走的地方,有时候不得不走,这也是变。

前面学过几遍的韩信破赵的战例,就有一条不该走的行军路线——井陉口。韩信得到谍报,陈余不用李左车的计策,没有分兵在井陉口设伏,才敢通过。如果有伏,如他后来俘虏了李左车后对他说:“陈余如果用您的计策,那我就被您擒了。”

汉伏波将军马援,最后一战,讨伐五溪蛮苗族叛乱,就败在走错一条路。

马援和副将耿舒出兵,初战得胜,蛮兵躲入山林,马援要去捣他老巢。有两条路选择,从充县走,路好走,但是路途远;从壶头走水路,则路近而水险。

马援认为走充县陆路,路远费粮,不如走水路,直捣匪巢,则充县不攻自破。

耿舒坚决不同意,说陆路虽然遥远,但比较安全,即使不能攻入苗境,撤退也方便。水路则太危险,除非能神不知鬼不觉摸到敌人老巢。否则,一旦被敌人发现行踪,两岸据险而守,居高临下,官军插翅难飞,山高水窄,那是真真正正的死无葬身之地!

马援不同意,陆路也不那么安全,到处都可能有埋伏。两人争执不下,上书朝廷,光武帝刘秀支持了马援的意见。

于是,汉军乘船逆流而上,进军壶头。形势发展果如耿舒所料。苗人很快发现汉军意图,乘高守隘。沅江水疾,船不得上,加之夏天暑湿,军中起了瘟疫,士卒大批死去,马援自己也病死军中。

马援为什么会犯这样的错误?

首先陆路也不一定对。我们都是从事后结果来论“对错”,实际上“对”不一定对,“错”不一定错。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