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植保小说>其他类型>华杉讲透孙子兵法> 长平之战的分析:我们自己就常常是赵括,也常常是赵王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长平之战的分析:我们自己就常常是赵括,也常常是赵王(1 / 2)

原文

故用兵之法,高陵勿向,背丘勿逆,佯北勿从,锐卒勿攻,饵兵勿食,归师勿遏,围师必阙,穷寇勿迫,此用兵之法也。

华杉详解

“佯北勿从,饵兵勿食”,著名的“纸上谈兵”的赵括,在战国最惨烈一战,赵国被坑四十万卒的长平之战,就犯了这两条。如果再加两条,“高陵勿向,背丘勿逆”,也有份。

秦军主帅白起呢,“归师勿遏,围师必阙,穷寇勿迫”——敌军退回本国不要拦截,包围敌人要留缺口,敌人到了绝境可能拼命,不要迫近——这三条,他一条也没遵守,全部违反了,把赵军围得死死的,全歼了。

战斗过程是这样的:秦军先派出饵兵,然后佯北,赵括即刻率大军追击。秦军将赵括引到预设阵地长壁,秦军主力已经布好阵地在那里,就等着赵括来。这就是“孙子曰: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又是“知战之地,知战之日”“能使敌自至者,利之也”。秦军知道在长壁决战,先布好口袋,引赵括来。赵括不知道。

“以正合,以奇胜”,秦军先以饵兵为正,长壁主力为奇。

赵括到了长壁,饵兵和主力合兵一处为正,该出第二支奇兵了。

赵括被阻于长壁,作战不利,准备退军,这时秦军预先埋伏在两翼的二万五千奇兵出击,穿插到赵军身后,占了西壁垒高地有利地形,挡住了赵括退路,并切断了赵括与大本营的联系。赵军被分割为二。

白起再派出五千精骑,插到留守大本营的赵军营垒间,牵制赵军行动,切断所有粮道,让赵军动弹不得。

赵括被围,只好筑壁坚守待援,白起一刻也不让他休息,轮番派出轻骑攻击骚扰。这叫“敌佚能劳之,饱能饥之”。

秦昭王接报白起得手,即刻出发,亲自到前线河内,发动当地十五岁以上男子全部参军,投入长平战场,彻底包围断绝赵军粮道和外援。

赵括断粮四十六日,赵军达到了相互残杀食人的地步,只得孤注一掷突围,结果赵括阵亡,赵军投降,四十万人被活埋。

有个问题:赵括熟读兵书,为什么会犯这么简单的错误呢?

因为自信。

初生牛犊不怕虎,但是牛犊还是要被虎吃掉。

在赵括心目中,廉颇老矣,赵国现在的将星就是我。廉颇在长平,跟秦军耗了三年,国家都要被他耗垮了,还得靠我来解决问题。

自信必然轻敌,一接战,果然得胜,证明自己是对的、是强的,马上追击。你说是“佯北勿从”,他认为是“击其惰归”,是乘胜追击,这一追出去,就不可挽回了。

第二个问题,为什么赵括他爹赵奢,跟儿子一谈兵,难不倒他,说不过他,却知道他不行呢?

赵奢对赵括他妈说:“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军事是生死存亡的大事,而赵括说得轻松容易,没有他不知道的。如果赵国不用赵括为将便罢,用他为将,必破赵军。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