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植保小说>历史军事>明末之巨宼逆袭> 第一百零四章震惊虏廷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一百零四章震惊虏廷(2 / 2)

孔有德、尼堪、吴三桂、李国翰这四名骁将的败亡,对清廷来说,兵力上的损失还在其次,更重要的是让许多人丧失了信心,甚至是产生了恐惧。

今年年初有三名进士赴吏部谒选,探筹(即抽签决定补用何地何官缺)得广西,却全都畏惧不去,可见得清廷内的恐惧情绪已经是非常普遍。

清兵和南明军相比,并不占绝对优势,并且清兵自入关以来,满洲八旗兵战力下降得特别厉害,这一点所有人都心知肚明,因此几位满臣才有议和的建议。

满清入关仅仅数年战力便大幅下降,这绝非信口胡言。

八旗兵实力下降,主要原因就是士卒减员。士卒来源于成年男子,而满族在当时是一个人口相当少的民族,入关初期清军总兵力十万,其中已经包括了汉军旗和蒙古军旗,真正可以披甲出征的满族士卒不过几万人。而且入关以后又屡经战阵,战死和病死的人数也是不少。

进入中原之后,八旗兵见识到了与黑山白水苦寒之地完全不同的花花世界,并且享受着胜利者的战果,逐渐滋长出追求安逸、奢靡的风气,远不像入关之前那样战必争先、敢于用命。总之一句话就是兵少了,士气低了。

其次,清朝入关初期勇猛的领兵贵族和将领由于染病(多数是染上天花)、迷恋女色以及内部倾轧,都死得差不多了。仅存的郑亲王济尔哈朗自顺治五年最后一次统兵出征湖广以后,到顺治八年就因年高病重基本不理朝事,更别提带兵打仗。

顺治九年过后,清廷赖以开国的久经战阵、功勋卓著的将领基本不复存在。他们的子弟即使承袭了爵位,也是少不更事,缺乏战斗经验,再也无法如同父兄一般驰骋疆场。亲、郡王以下的贵族将领虽然还剩下少许,但也无复当年英雄气概。

这种严酷的事实,清廷皇帝和大臣们都非常清楚,尽管他们讳莫如深、闭口不言,但从他们对南明的作战当中就可以看得出来:能招抚的就想方设法尽量招抚,实在不能招抚的,作战时不到关键时刻也不会动用满兵。

即使在关键的重大战役中也多半是让绿营兵和汉军旗打前阵,满兵跟在后面,这样就能够减少伤亡,而且还可以起到监视汉军和在最后关头夺取战功的作用。

福临听了几位满臣的话,正自难以决断,已任内翰林弘文院大学士(清初三院之一,职位相当于宰相,但没有实权)的洪承畴出列奏道:“皇上,微臣有言!”

“洪爱卿有什么话尽管说就是。”福临和颜悦色地道。

洪承畴自投清以来,日子过得并不是人们想象的那样风光,反而过得很是凄苦,也可以说是屈辱。汉人用各种方式咒骂他,父母亲人恨他,连他的结发妻子也不认他,跑去庙里出家当了比丘尼!

他老家是福建泉州人,顺治四年的时候,他派人回老家接老母到京城来尽孝,哪知已经七十多岁的老太太到京刚一下车,抡起枣木拐杖就是一顿暴打,口中还喝骂要打死他为天下人除害。

他的弟弟甚至根本不认他,发誓“头不戴清朝天,脚不踏清朝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