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植保小说>历史军事>从课本走向历史> 第一六八章 策论——专权的利弊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一六八章 策论——专权的利弊(2 / 2)

王庆看着题目,仔细思考了一阵,提笔写道——‘生闻公道在天地间,不可一日壅阏,所以昭苏而涤决之者,宰相责也。

然扶公道者,宰相之责,而主公道者,天子之事。

天子而侵宰相之权,则公道已矣。

三省枢密,谓之朝廷,天子所与谋大政、出大令之地也。

政令不出于中书,昔人谓之斜封墨敕,非盛世事。

国初三省纪纲甚正,中书造命,门下审覆,尚书奉行,宫府之事无一不统于宰相。

是以李沆犹以得焚立妃之诏,王旦犹得以沮节度之除,韩琦犹得出空头敕以逐内侍,杜衍犹得封还内降以裁侥幸。

盖宰相之权尊,则公道始有所依而立也……’

王庆一边思索整理着思路,一边提笔写道。

说实话,他不太喜欢太过专权,尤其是在古代,把整个天下的权力都集中在皇帝一人手中,实在是有些太过儿戏了些。

当皇帝雄才伟略时,自然可以依靠集权调动全国的力量,把力气用到一处,做大事,推动事物发展,增强国力。

但古往今来几百位帝王中,又有几个这样的人?

一般而言,除了开国帝王,再多些可以数到二代三代,再往后数的话基本上就是一代不如一代了。

当然,像刘彻,位面之子刘秀这样的要除外。

当皇帝没有与之相匹配的才能,还要拼命集权的时候,对于整个国家而言,就真是灾难性的问题了。

在分散皇权,避免权力太过集中的制度里,宰相制是其中最为有效的一种。

就王庆而言,他个人是不怎么认同明太祖废丞相设三司的。

明太祖自己雄才大略,再世之时自然可以不用丞相,但再往后看去,情况就有些不太乐观了。

到了后来,丞相的权力,实际上都落入了宦官手中。

虽说明朝的宦官比较忠心,听主子的话,但最关键的是,宦官有才能的不多,不像那些朝中大员,大多都是经过层层选拔,多种历练之后,才选拔上来,肚子里有真东西……

当然,这也只是他个人的一些见解而已,算不得数,今日参加考试,刚好遇上这样题目,也就想的多了一些。

好在宋代对这方面比较宽松,当年苏辙殿试直接把矛头指向在位的宋仁宗,方面把皇帝怼了一顿都屁事没有,自己现在只是考一个小小的州试,说些这样算不得出格的话,想来也是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