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植保小说>其他类型>人文精神的哲学思考> 谈谈幼儿教育(提纲)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谈谈幼儿教育(提纲)(1 / 1)

我对幼儿教育感兴趣,首先是作为幼儿的父亲。我的孩子正在上幼儿园,我发现,在孩子心目中,老师是绝对权威,老师说的话是绝对真理,这真让我羡慕,同时也有些担心。老师对孩子的影响太大了,因此老师的素质太重要了。其次,我的专业是哲学,历来哲学家对教育都非常关注,每一种教育理论背后都有一种哲学,哲学是教育的根据、理念、核心。如果说哲学是对世界和人生的根本看法,描绘了人、人类应该怎样生活的蓝图,那么,教育就是实现这个蓝图的最重要途径,而幼儿教育则是其起点和关键时期之一。

对于儿童和儿童教育,有两种对立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孩子是尚未长大的成人,儿童期的全部价值在于为将来作准备,教育的目标也在此,即掌握知识,将来适应社会。所谓“长大成人”,仿佛在长大之前还不是人似的,这种提法本身就十分荒唐。另一种观点认为,孩子就是孩子,儿童期本身具有价值,儿童教育的目标是实现此种价值,使孩子有一个幸福的童年,身心健康地生长,为一生的幸福和健康生长打好基础。

杜威是后一种观点的旗帜鲜明的代表,他指出:教育即生长,生长就是目的,而非生长另外还有一个目的。“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准备。”人生各个阶段的生活同样重要,儿童期生活有其内在品质和意义,不应把它当作一个但愿快快过去的未成熟阶段。他坚决反对前一种观点,即认为生长是朝着一个固定目标的运动,教育的目的是为将来的成就或职责之类做准备。

蒙台梭利也尖锐地批评了“过去的错误”,即视儿童为“一个未来的存在”,在达到成为一个人的阶段之前,儿童无甚价值,教育的唯一目标是使儿童为未来的社会生活做好准备。他指出:儿童有自己的人格,有创造精神的美和尊严。

对儿童期的尊重,事实上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不能以成人的经验和需要为标准,简单地让孩子适应成人世界,其结果必定是压制了儿童的本能和需要;而是必须细心体察和研究孩子的特性。

这种观点不是否认、而是更重视儿童期对于一生的重要性,但着眼点不是为将来适应社会作准备,目标定位在孩子未来的整个人生,使其过幸福而有意义的一生。正如蒙台梭利所说:儿童期是一生中最重要的时期,精神上也是如此。强调儿童期对于一生的重要性,却反对把儿童期看作未来适应社会的准备,二者之间是否冲突呢?我的回答是没有,因为第一,人格健全的人不是被动地适应社会,而是能对环境做出积极的反应;第二,罗素说得好:一个由本性优秀的男女所组成的社会,将比相反情形的社会能产生更好的结果。

归纳起来,儿童教育的目标,从眼前来说,是要给孩子一个幸福而有意义的童年,身心健康地生长,从长远来说,是要为孩子拥有一个幸福而有意义的人生创造良好的基础。

一个好的幼儿教师,最重要的素质是爱孩子、懂孩子。所谓爱孩子,就像罗素所说,好的教师具有博大的父母本能,深深感觉到孩子是目的而不是手段。这个要求非常高,在中国,许多做父母的,其父母本能也扭曲了,实际上是把孩子当作实现自己狭隘人生目的的手段了。

幼儿的特点,第一是生命力的蓬勃生长。孩子喜欢玩,那是其生命力的自我享受。好老师、好父母首先是孩子的好玩伴。童年的快乐是一生幸福的基础,快乐的孩子往往有自信心和独立性,内在人格健全。让孩子快乐,这是幼儿教育的第一原则,这样才能把他们培养成热爱人生、对生活有信心的人。不要从功利目标出发强求孩子,比如学各种班。中国的孩子最大的问题是不快乐。一个尖锐的问号:是谁夺走了中国孩子的幸福?爱默生说:“婴儿期是永生的救世主,为了诱使堕落的人类重返天国,他不断地来到人类的怀抱。”现在我们是在做相反的事,逼迫孩子早早地堕落,堵死我们重返天国的路。

第二,幼儿有强烈的好奇心。好奇心是最重要的智力品质,必须鼓励和保护。怀特海说:儿童应该从一开始受教育就体验到发现的愉快。对孩子的提问,不要置之不理,不要堵回去,更不要给一个简单的答案。重要的不是知识,而是心智的活泼和敏锐。中国孩子缺乏好奇心是有名的,责任在我们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第三,创造性。孩子没有先入之见,不受现成的概念、观念、规则之束缚,拥有看事物的第一眼,未被污染的直觉,不受拘束的想象力。这从儿童画中可以看得很清楚,其特点是自由感知、自发性、表现性。孩子讲故事也是如此。应该鼓励创造性,不要用现成的规则约束儿童。例如教绘画,往往把孩子原来的创造性教没了,画作雷同。标准不应该是像不像,应该是有没有意思。马斯洛说:创造性是人性中天生的潜能,多数人因适应社会的文化而被压抑甚至丧失。现在教育的问题就是使劲让孩子适应社会的文化,导致创造性很早就丧失。

第四,丰富的潜能。孩子的才能未定型,这是优点,不是缺点,蕴含着无限的可能性。在教育中,应保持潜能及其发展的开放性,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单向挖掘和发展,过早定型,结果必然是成为片面的人。

第五,也应看到,孩子不是一张白纸,每个孩子的基因是独一无二的,这是个性的生物学基础,并决定了不同的禀赋。教育不是把知识灌输进一个空的容器,而是既有禀赋的生长。杜威说:“兴趣是生长中的能力的信号和象征。”教育者对孩子的兴趣应予以同情的观察,发现隐藏在其后的能力,给予鼓励、引导。不过,仍要注意不可单向定型。

根据幼儿的特点,教育的任务可归结为:

第一,提供外在的自由。认识幼儿的优点,为其生长提供最佳环境,善于发现、鼓励、引导,切勿压抑和损害。教育的任务往往是否定性的,优秀的人是生长成的,不是训练成的。

第二,培育内在的自由。在外在自由环境中,通过好奇心、创造力、自信心的生长,形成独立思考和行动的能力。内在自由即此种能力,有此就能继续生长。杜威说教育的价值在于创造继续生长,就是这个意思。

中国的孩子缺乏两种自由,根源在于教育的功利性。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