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植保小说>其他类型>神圣罗马帝国> 第七十二章、利益催化剂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七十二章、利益催化剂(2 / 2)

;;;;这是义务教育带来的冲击。受过基础教育的人急剧增加,成绩好的学生考上了中学,可以申请到助学贷款继续学业,这就直接导致了中学生数量急剧增加。

;;;;奥地利军校招生和大学招生是分开的,考生两边都可以报考,反正中间错开了三个月时间,不会互相影响录取结果。

;;;;毫无疑问,这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时代。无论是大学,还是军校,学生们都是先报了再说。

;;;;能够一路冲出来的草根学生,不是学霸也差不了多少了,至少在文化课上是如此。

;;;;即便是受资源限制,他们接受的教育无法和贵族子弟比,可是总有天才和幸运儿冒头。

;;;;如果只是和草根学生竞争,那么也不算啥。问题是贵族子弟内部竞争也很激烈,这个年代奥地利可不流行独生子女,家家户户基本上都是三五个起步。

;;;;还有人数众多的贵族旁支子弟,这些人虽然没有爵位可以继承,可是并不等于他们的子女教育就差了。

;;;;现在奥地利的中产阶级,基本上都是这些人。医生、教师、律师、中小商人,大部分祖上都是贵族。

;;;;真正纯粹的草根,能够崛起的太少了。没有知识底蕴,没有社会人脉,能够成长起来的幸运儿,都是天命之子。

;;;;目前奥地利大学中,贵族学生比例只有31.1%,普通家庭学生更是只有1.2%,剩下的都是这个中产阶级群体。

;;;;军校中还是贵族子弟占据了主导地位,约占总学生人数的64.8%,中产阶级占据了总学生人数的34.3%,普通家庭出身的学生可以忽略不计,还没留学生多。

;;;;没办法,这就是公平竞争的结果。现实就这么残酷,从公立义务教育开始,就输在了起跑线上。

;;;;在小学阶段普通家庭学生占多数,到了中学阶段普通家庭学生反而成为了少数。表面上来看,奥地利小学升中学的几率在8%左右。

;;;;然而义务教育结束了,有钱人子女几乎是百分之百可以升学,这个比例就这么被拉了上去。

;;;;普通家庭出身的草根学子不是学霸,基本上没有多少机会。他们必须要在升学考试中,进入最前面的百分之一才拿得到助学金。

;;;;这本来就是给天才准备的,在教育资源有限的年代,奥地利采取的就是精英化教育。

;;;;军校最为明显,从小接受严格军事训练的学生自然占据了优势,然而这需要大量的投入,不是普通家庭能够负担起的。

;;;;普通人文化成绩再高,把各项专业考试成绩一加,还是只有淘汰的命运。可以说考的科目越多,普通学生就越没有机会。

;;;;提高公立教育的教学质量,增加这些专业课教学。很遗憾,这看上去美好的设想,想想就可以了。

;;;;增加一门课,意味着增加一笔教育支出。按照贵族子弟的标准搞义务教育,足够维也纳政府破产十次。

;;;;除非社会上对普通人才需求量增加,否则大学扩招是不可能的,这个年代的高等教育太贵了。

;;;;现在即便是贵族子弟,能够接受大学教育,或者是军校教育的,也不会超过35%。

;;;;当然次一等的技术院校,或者是野鸡大学,那就没有限制了,有钱都可以读。

;;;;菲克尼男爵淡定的说:“是么,看来我真的很幸运!”

;;;;奥拉比子爵肯定的回答道:“当然!”

;;;;菲克尼男爵喝了一小口葡萄酒,继续问道:“哈灵顿在什么部队服役,有没有准备到非洲大陆地区发展,那边立下战功的机会要大得多?”

;;;;这是菲克尼男爵在开条件了。没有办法,要获得本土贵族们支持殖民地一体化,自然要用利益说话。

;;;;大多数贵族都会面临一个问题,后辈子弟很多,可是爵位却只有一个。

;;;;长子继承了爵位,那么后面的次子又怎么安排呢?

;;;;按照德意志地区的惯例,有钱还可以分一笔产业给他们。没钱的要么让他们自己出去闯荡,要么就送他们去教堂做神父。

;;;;宗教改革过后,教堂的油水已经没那么多了。经济繁华地区的教堂还好,有的是业务捞钱,要是运气不好分到了贫困地区,那就只能吃糠咽菜了。

;;;;外出闯荡,这只适合于破落户。大部分都是利用家族的人脉关系,给他们找一份体面的工作,贵族旁支、或者赎买中产阶级就是这么来的。

;;;;本土的机会少、竞争激烈,但是到了殖民地就不一样了。如果有家底,舍得砸资源都可以砸出一个爵位来。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