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植保小说>其他类型>国策> 第一百三十三章 假投降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一百三十三章 假投降(2 / 2)

真要发展到这一步,损失最大的就是美国!

毫无疑问,美国当局肯定会选择投降,不然也不会发表“投降声明”,只是美国当局不能立即向共和国投降!

当天夜间,驻扎在法属圭亚那的法军越过边境线,控制了圭亚那境内的美军基地。随后,法国当局以参展国的身份,借道委内瑞拉,以空中机动的方式进军哥伦比亚、秘鲁与厄瓜多尔。到27日下午,法军的空中机动部队已经进入玻利维亚,并且控制了巴拉圭与乌拉圭境内的美军基地。如果不是法军战术运输机的航程有限,恐怕在这24小时之内,还将控制太平洋上众多由美军控制的岛屿。

毫无疑问,法军的行动,以象征性为主。

要知道,在美国宣布投降的时候,驻扎在法属圭亚那的法军不到1万人,而且半数以上都是文职人员,另外还有1000多人负责库鲁航天控制中心的安全(这是欧洲航天局唯一的航天发射与控制中心),能够调动的作战人员不会超过3000人。正是如此,共和国当局才没有意识到,这支法军能够如此迅速的控制近相当于四分之一个南美洲的美军占领区,等到共和国当局反应过来的时候,法军在南美洲地区的占领行动已经变成事实,除非共和国当局打算与欧洲翻脸,不然就无法改变这一事实。

对共和国当局来说,唯一值得庆幸的就是欧洲军团实力仍然非常有限,经验更加有限。

以当时的情况,如果欧洲军团协调到位的话,恐怕不等共和国当局做出反应,欧洲军团就登上了北美洲大陆,站在了渥太华与华盛顿的街头。虽然以欧洲各国的实力,送往美国与加拿大的占领军肯定无法超过共和国,甚至比不上绝大部分集约集团成员国,但是只要欧洲军人出现在华盛顿街头,共和国当局就得接受既成事实,即欧洲已经是美国的占领国,在战后的美国有欧洲的位置。显然,这正是共和国当局在竭力避免出现的局面,不然战争早就在一年多前结束了。

事实上,不是欧洲军团的配合不到位,而是共和国军队的反应更快。

根据战后公布的资料,9月26日,美国当局发表“投降声明”后不到4个小时,欧洲军团的100多架运输机就从英国起飞,打算横渡大西洋,降落在加拿大与美国的机场,然后控制包括渥太华与华盛顿在内的加美主要城市。不管是不是巧合,这批从英国起飞的运输机没有安装最新的敌我应答识别软件,结果在到达亚速尔群岛上空、经过共和国海军的防空识别区的时候,没有能够发出正确的敌我识别信号。虽然当时在亚速尔群岛以东已经没有敌对国家,而且这些运输机的特征非常明显,能够通过雷达确定其身份,但是共和国海军并没收到放行的指示,因此派出战斗机前去拦截。即便双方没有交火,可是在遭到战斗机拦截的情况下,欧洲军团的指挥官不敢托大,下达了返航命令。

不管是共和国当局,还是欧洲当局,都没有把这件事情闹大。

有理由相信,共和国高层当即就收到了消息,欧洲国家的领导人也当即收到了运输机群遭到拦截,并且不得不在大西洋中部返航的消息。更有理由相信,为了防止事态扩大,双方高层都采取了隐忍态度,并且在欧洲军团的运输机群返航之后通了热线电话,对这件事情交换了态度。根据一些经历了这件事情的共和国人员回忆,当时法德意等几个欧洲主要国家的领导人都宣称运输机上运载的是一些滞留在英国境内的加拿大人与美国人,因为英国已经宣布投降,所以这些人都不受欢迎,需要遣返。更重要的是,他们都是平民,不是军人,欧洲又没有设置战争难民营,所以无法收容他们。为了确保平民的安全,欧洲国家只能调动运输机将其送回去。对于欧洲国家的狡辩,共和国当局的回答也非常直接干脆,即共和国的战争难民营可以收容这些加拿大人与美国人,并且愿意承担遣散工作。如果欧洲需要将其遣返回国的话,可以等到战争结束之后再做安排。

当然,欧洲国家领导人立即以战争期间交通不便、不想增添共和国的战争负担等等理由,谢绝了共和国领导人的

(本章未完)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