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植保小说>其他类型>国策> 第五十七章 主动与被动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五十七章 主动与被动(2 / 2)

当然,有人认为,可以在占领后修建基础设施,增强勘察加半岛的支援能力,从而使其成为战略进攻基地。不可否认修建基础设施不算什么难事,以21世纪中叶的技术与工业实力,加上共和国已经在做战争动员,修建一条穿越阿尔丹山原,跨过勒拿河、因迪吉尔卡河、科雷马河、阿纳德尔河等数十条河流,绕过品仁纳湾,从涅留恩格里到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绵延今3000千米的铁路也不是什么难事,工期最多3年。问题是,3年之后,还有必要修建这样的铁路吗?更重要的是,修建这么一条铁路的巨大投入,到底能够带来多少回报呢,其中对战争的帮助又有多大呢?综合考虑这些问题,得出的结论很简单,那就是将勘察加半岛变成战略进攻阵地所付出的代价远远超过了由勘察加半岛作为战略进攻阵地所带来的好处。

事实上,直到战后,共和国有没有必要在战争初期攻占勘察加半岛的争论都没停止。

反对者的观点很简单,即勘察加半岛的军事意义并不大,没有成为战略前进基地的基础条件,而且在整个战争期间,也没有成为共和国进军北美大陆的平台,共和国军队甚至没有在这里部署多少作战部队。支持者的立场也很明确,即攻占勘察加半岛的代价并不大,却有着非同凡响的意义,比如屏蔽了日本,使得美国无法利用日本,保护了朝鲜半岛与共和国本土,使得共和国周边最大的铁矿产区没有受到影响(朝鲜的铁矿石储量非常惊人),也达到了牵制美军的目的,对战争进程战胜了重大影响。

问题是,不管是谁,都没有搞明白一点,即有必要在战争爆发的第二天出兵吗?

以过来者的立场看,这个问题很好回答。关键是,攻打勘察加半岛的作战行动明显是在战争爆发前制订的,而共和国的领导人能够提前预见到战争进程肯定不太现实,因此不能用后来的战局变化作为攻打勘察加半岛的理由。也就是说,在此之前,共和国当局凭什么做出攻占勘察加半岛的决定的?

只有一个解释合情合理,那就是真正价值并不是占领勘察加半岛。

事实上,当时最受关注的,也不是勘察加半岛方向上的行动,而是在硫黄岛海域集结的共和国西太平洋舰队在南下的时候,突然从美国海洋监视卫星的眼皮下面消失了。虽然共和国没有向美国宣战,美国当局也没有在31日天黑之前发表任何与战争有关的声明,甚至没有谴责共和国攻打勘察加半岛的作战行动,但是谁都知道,中美决战在所难免,关键就是谁来点燃这场战火了。

毋庸置疑,最急的肯定不是裴承毅。

杜奇威是在与考彭特上将、帕里斯上将、以及太平洋战区司令斯坦因上将商讨共和国出兵攻打勘察加半岛的时候收到消息,得知拥有3艘“北京”级航母的西太平洋舰队突然不知去向。虽然就连杜奇威都认为,“北京”级航母的性能非常落后,哪怕在第二次大规模改进的时候配备了几套末段拦截系统

(本章未完)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