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植保小说>其他类型>国策> 第四十五章 雷霆一击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四十五章 雷霆一击(2 / 2)

关键就在这里,如何在潜射弹道导弹发射前将其摧毁。

如同前面提到的,导弹的飞行速度再快,如果无法提高发射速度,仍然会使运载导弹的潜艇长时间暴露在敌人反潜力量之下。事实上,要想提高潜射弹道导弹的发射速度,几乎是一件不太可能的事情。虽然与陆基弹道导弹相比,承担“最后”使命的潜射弹道导弹几乎全部瞄准了敌国的大中城市,以杀伤敌国有生力量为首要目的,因此在发射之前,不需要做精确定位,完全可以依靠潜艇上的高精度激光陀螺仪提供的位置信息,最多不过在发射前用光电潜望镜进行定位测量。但是战略潜艇一般在水面下发射导弹,在发射过程中,为了确保导弹能够顺利出水、并且在出水后顺利升空,对潜艇的潜深、航速、倾斜度等航行状态有非常高的要求。比如rs-64m发射时就要求潜深在42到43米之间、航速不得超过4节、纵向与横向倾斜度均不得超过0.1度。如果潜艇自身的状态能够恒定不变,即在正常状态下维持这样的航行姿态不是什么难事。问题是,在发射潜射弹道导弹的时候,因为导弹本身具有质量,把导弹发射出去之后,等于降低了潜艇的排水量。也就是说,即便不考虑发射方式对潜艇航行姿态产生的影响,也得考虑导弹自重对潜艇产生的影响。如此一来,潜艇上的导弹只能一枚接一枚的发射,而且之间得有一定的间隔时间。

要想提高导弹发射速度,就得缩短间隔时间。

从前面的分析来看,缩短间隔时间的方法无非两种,一是采用对潜艇姿态影响最小的发射方式,二是降低导弹的质量。前者可用的办法并不多,毕竟发射方式就那么几种,不管那种方式都会对潜艇航行姿态产生影响,只能降低影响,而不能消除影响。后者可用的办法也不是很多,主要就是尽量采用新技术与新材料,把导弹做得更轻一点。比如21世纪初最先进的“三叉戟”d5型潜射弹道导弹的发射质量高达59吨,50年后,e7的发射质量降到了21吨,在射程不变,投掷能力仅降低16%的情况下,总质量却降低了65%,导弹的小型化趋势由此可见一斑。

不管小型化做得多么好,发射间隔时间肯定存在。

当然,也不是没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只是代价非常高昂。这个特殊的解决办法就是尽量减少潜艇的载弹量,如果一艘潜艇只携带一枚弹道导弹,因为不存在重复发射,也就没有发射间隔时间。问题是,这么做的话,需要投入的资金不但让海军无法承受,也没有哪个国家可以承受。别说一艘潜艇只运载一枚弹道导弹,在战略潜艇的造价以千亿元人民币为基本计算单位的时代,就算把载弹量缩减一半,将潜艇数量增加一倍,算上人员、基地、日常维护、配套的攻击潜艇等等费用,也足以让任何一支海军望而却步。

正如前面提到的,一艘战略潜艇携带多少枚潜射弹道导弹,是由各种因素综合后得出的最佳数值,并不是哪个将军拍脑袋做出的决定。

如此一来,缩短发射间隔时间仍然是缩短发射时间的主要手段。

在正常情况下,“北极风暴”发射rs-64m的间隔时间为150秒,即每2分半发射一枚导弹,发射全部12枚导弹需要27分半,差不多半个小时。紧急情况下,可以以错位发射的方式,将前面6枚导弹的发射间隔时间缩短到90秒,后面6枚导弹的间隔时间仍然为150秒,但是在发射后面6枚导弹之前,需要花15分钟调整潜艇航行状态。到底采用哪种发射方式,一般由潜艇艇长根据实际情况做出决定。

按照俄罗斯海军的相关规定,如果确定周围没有敌国的攻击潜艇,就应该按照前一种方式,有条不紊的发射全部潜射弹道导弹。如果确定周围有敌国的攻击潜艇,而且没有得到己方攻击潜艇掩护,就得用后一种方式,尽快把半数导弹发射出去。

(本章未完)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