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植保小说>其他类型>国策> 第五十章 暗中交手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五十章 暗中交手(2 / 2)

只不过,没有等多久,就有更加确切的消息了。

伦敦时间12点30分,一家名为cbk的英国地方电视台报道了一则“惊世骇俗”的消息:英国皇家海军的4艘攻击潜艇在伏击阿根廷船队之后,遭到不明身份的潜艇偷袭,先后与基地失去联系。

此消息一出,立即举世哗然。

要知道,在这条简短的报道中,包含了太多足以改变很多人命运的信息。

首先是“不名身份的潜艇”。要知道,在以往的报道中,各家新闻媒体都对报道中提及的军事力量的性质给予了明确界定,从未使用模棱两可的词汇,比如阿根廷船队就是“阿根廷的船队”,而不是“某国船队”。新闻界的这种“自律行为”一方面表明各当事国均不想使冲突扩大,另外一方面也表明需要对新闻媒体加以约束。毋庸置疑,cbk用上了“不明身份的潜艇”,那就不是阿根廷的潜艇,而是另外某个国家的潜艇。虽然无法根据cbk的报道断定到底是哪个国家的潜艇,但正是这样,才给予了电视机前的观众巨大的遐想空间。也许对其他国家的观众而言,这无非让茶余饭后多了几点谈资,可是对英国的观众来说,这却关系到是否应该继续相信政府。如果英国人不再信任政府,不但由乔治领导的联合政府将面临空前的信任危机,英国社会也将经受动荡考验。

其次是“偷袭”。这个字眼并不复杂,理解起来却不容易。战争中,“偷袭”一般用在战争爆发阶段,某一方以突然袭击的方式发起战争,比如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日本联合舰队偷袭珍珠港,又比如阿根廷突击部队偷袭斯坦利港。因为战争爆发后,交战双方都已进入战争状态,对对方有所警惕,所以就不能用“偷袭”来形容对方的军事行动,即便是出其不意的发起攻击,也应该使用“伏击”、“突击”等字眼。由此可见,cbk用上“偷袭”二字,与前面的“不明身份的潜艇”相映成趣。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偷袭”往往意味着最卑鄙下流的战争行为,也经常被认定为是参战的标志。也就是说,不管cbk影射哪个国家,用上“偷袭”之后,都在暗示那个国家已经参战。虽然界定参战行为是政府的事情,cbk的行为已经违背了新闻媒体的职业道德,但是对于英国人来说,在刚刚遭受惨痛打击的情况下,正需要一个发泄的对象,也就很容易受新闻报道的误导。

最后是“先后与基地失去联系”。这段话,应该分成两部分来看,一是“先后”,二是“与基地失去联系”。后者很容易理解,即便在最乐观的人看来,潜艇与基地失去联系只有两种可能,一是正在执行任务、不方便联系,二是已经被击沉、无法联系。因为英国潜艇已经完成了任务,所以出现后一种情况的可能性最大。关键还是在“先后”上,表明至少有1艘潜艇曾经与基地取得过联系,并且报告过相关情况,随后因为遭到突然袭击,才与基地失去联系。也就是说,在cbk报道相关消息的时候,英国皇家海军已经收到了战报,英国政府却没有及时公开相关消息。英国政府的这种行为,说轻一点,是在保守国家机密,说重一点,是在蒙蔽公众。

结合前面提到的三点,英国观众就不难得出结论了。

英国政府早就知道有第三方潜艇参战,也早就知道皇家海军的潜艇遭到袭击,却没有及时公布相关消息,甚至没有公开战斗过程。对于任何一个有独立见解的选民来说,都会因此断定英国政府想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以损害国家与民族利益的方式,避免因为遭受重大战争损失而丢掉政权。

当然,cbk还在报道中透露了一个小秘密,即有4艘潜艇在马岛附近活动。

不管怎么说,cbk这则报道引起了悍然大波。

仅仅30分钟后,位于伯明翰的cbk电视台就被mi6(mi5的姊妹机构,主要负责国内情报安全)查封,cbk的总经理、新闻节目主编、节目主持人、提供新闻内容的

(本章未完)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