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植保小说>其他类型>国策> 第一百六十一章 换个角度看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一百六十一章 换个角度看(2 / 2)

虽然已经有情报证实,之前对新德里构成威胁的突击部队并不是佯攻部队,其主要任务就是牵制住占西以北的印军,用最少的兵力守住38军的后方防线,确保38军能够顺利打下博帕尔,而西线战场上的3个野战军进入战斗状态,也是为了牵制印军主力,使印军无法分兵南下救援博帕尔,但是此时鲁拉贾帕尼不得不从相反的方向考虑,即在西线发起进攻的3个野战军到底是攻打新德里的主力,还是起牵制作用的佯攻部队,如果是后者,盘踞在占西的77军才是攻打新德里的主力。

让古吉拉德不解的原因也一样,裴承毅竟然一次性投入了3个野战军。

有点军事常识的人都知道,不管是进攻,还是防御,为了保证作战行动的持续性,都应该留下一支预备队,而且由战役的最终目的确定预备队的规模。如果是进攻作战,就应该由进攻距离、计划作战时间、防御强度、后勤补给速度等因素决定预备队的规模,进攻距离越远、持续时间越长、防御强度越大、后勤补给越困难,预备队的规模就越大。3个野战军中,距离新德里最近的也有数百千米,进攻持续时间不会少于10天,西线战场上的印军防御阵地足够坚固,后勤保障线长达上千千米(从卡拉奇算起),裴承毅没有任何理由不准备一支足够强大的预备队,让3个野战军同时发起进攻。

难道裴承毅手里还有其他部队?

古吉拉德立即打消了这个想法,因为参战的中国军队要么在休整、要么在执行作战任务,裴承毅手里最多还有3个空降军的几个空突旅。用几个旅充当预备队显然不够,而要从中国国内调遣其他野战军参战,时间上来不及。

没有预备队,裴承毅到底想干什么?

按照这个思路,古吉拉德得出的结论与鲁拉贾帕尼一样,即西线战场上的3个野战军只是佯攻部队,真正的主力是占西的77军。

当然,古吉拉德的观点要比鲁拉贾帕尼客观得多,毕竟他是军人。

以新德里的防御强度,1个军的兵力肯定打不下新德里。按照古吉拉德的判断,裴承毅很可能根据战局的发展情况,随时调整主攻方向。也就是说,先由西线的3个野战军吸引印军注意力,为77军创造突击条件,等到77军牵制住了印军主力后,再让西线的3个野战军打主攻。只要操作得好,两个方向上的进攻行动足以拖垮新德里防御部队,到时候攻入新德里的就不是1个军,而是4个军了。以4个军的兵力,肯定能够打下新德里,而且能够在数日之内打下新德里。

果真如此的话,新德里将在1个月之内沦陷。

做出这一判断之后,古吉拉德立即向西线防御部队下达了死守的命令。

应付变幻莫测的进攻,最稳妥的办法就是以不变应万变。只要能够拖住西线的3个野战军,不管裴承毅耍什么花招,77军都不可能像上次那样突破新德里南面的防线,更不可能牵着几十万印军的鼻子走。换句话说,只要印军死守防御阵地,即便无法挡住中国军队的前进步伐,也能有效拖延中国军队的进攻速度。拖得越久,进攻部队越疲劳,后勤保障越困难,中国军队的进攻力量就越弱。只要到了一个临界点,进攻部队就得停下来,放弃攻打新德里的想法。

古吉拉德的这一部署得到了鲁拉贾帕尼的支持,因为这正是他想要的结果。

作为政治家,鲁拉贾帕尼早就认定,守卫

(本章未完)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