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植保小说>其他类型>易中天中华史03·奠基者> 五、看得见的力量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五、看得见的力量(2 / 2)

不过麻烦也接踵而来。

没错,“得失之得”或“曲直之直”加上“心”,就成了“道德之德”。但道德既然在“心里”,怎么治国呢?

唯一的办法,是把无形之德变成有形之物,让它“看得见”,也“行得通”。

周人解决了这个问题。

看得见的是“圣人”。圣,甲骨文和金文都有,字形中最醒目的符号是大耳朵。所以,圣(圣)、声(声)、听(听),在上古是同一个字,都从耳。圣的本义也是“听觉敏锐”,后来变成“一听就懂”,再后来变成“无所不通”,最后变成“德高望重”。这就到春秋战国了。子贡就说老天爷要让孔子成为圣人,孟子则说圣人是“人伦之至”。从此,被尊为圣人的,唐尧、虞舜、夏禹、商汤、周文、周武、周公、孔子,无不是“道德高标”。

◎甲骨文的“圣”(乙六五三三)。

◎金文的“圣”(尹姞鼎)。

这,就是中国独有的“圣人崇拜”。

圣人崇拜成为风尚,虽然由于后世儒家的鼓吹,但那意思周初就有了。是啊,改朝换代要有依据,以德治国要有榜样,而榜样的力量据说是无穷的。文王和武王,岂能不“乃圣乃神,乃武乃文”?就连革除夏命的商汤,也得是。

榜样,是“看得见的力量”。

但,禹汤文武,只是统治者的榜样;后来的孔子,也只是读书人的楷模。教化大众的“平民圣人”还没出现,虽然迟早会被打造出来。在此之前,实施以德治国,就主要得靠“行得通的手段”。

那么,它又是什么呢?

礼乐。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